學生沉迷于手機(小男孩不寫作業就玩手機)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在上初三的16歲男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孩子稱呼為小彬(化名),從初二開始玩手機,作業不完成,學習一路下滑,也不愿意跟父母溝通,由于即將中考,小彬的父母著急焦慮,媽媽甚至還出現心慌的癥狀,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于是找到了廖老思團隊,希望得到幫助。根據小彬媽媽向我們求助反映的信息,小彬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1.初二開始沉迷玩手機,刷視頻、看劇、上網聊天
小彬從上初二開始沉迷玩手機,用手機的時候很少玩游戲,主要就是刷視頻和看劇,或者搜索各類網站,和同學或網友聊天,總之這里看看,哪里點點,刷刷新聞,聽聽音樂,根本閑不下來,用小彬媽媽的原話說就是:“小彬每天放學到家就是捧著手機刷視頻,對其他事情毫不在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2.一提手機、學習就激動,緊鎖房門,拒絕和父母溝通
在談到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情況時,小彬媽媽無奈地說:“現在我一跟他提學習和手機問題,他就會很煩躁,說沒法跟我們溝通;有時候我們跟孩子說話,語氣稍微顯得著急一些,孩子情緒就會很激動,直接關門不讓我們進去。
盡管,我也知道學習問題不是現在最重要的,目前最重要的,主要是想跟孩子談談手機的使用問題,可孩子總是回避我們,現在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樣去和他溝通……”
3.因當全班面挨老師批評自暴自棄,排斥上學寫作業
據小彬媽媽介紹說:“孩子上初二的時候,有一次英語作業沒完成,英語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我打電話,嚴厲批評指責孩子,事后還讓孩子罰站,罰抄作業,讓小彬在同學面前感到非常丟臉,沒面子,從此孩子開始自暴自棄,作業不寫,排斥上學,成績開始一路下滑!
最后,小彬媽媽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到:“孩子小的時候很聽話,在學習上也很自覺,成績在班里算中上水平,平時空閑時間會去閱讀一些書籍,現在每天就是玩手機,很快就要中考了,他現在一點都不著急,我心里急得不得了,又不想再因為這些事情跟孩子起沖突,老師,我現在該怎么辦好?”
經過和小彬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逐步還原了小彬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并提出針對性改善建議,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媽媽從小對孩子批評、打壓得多,鼓勵表揚得少
- 剖析:
在問及平時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時,小彬媽媽說:“從小我們對孩子批評、打壓得多,很少表揚或者鼓勵孩子。
有一次孩子考試考了全年級第60名,我跟孩子說‘你們學校在全區排名是靠后的,你不能單看你現在在學校的名次,要繼續努力,這次你的英語考這么差,上了那么久的補習班也沒見效,這不是浪費錢嘛!’孩子聽完我的話后經常是沉默不語,有時會與我爭辯幾句,但都被我反駁回去了。
還有一次孩子在課上因為作業沒完成被老師罰抄,回家后跟我抱怨說老師不公平,只罰自己不罰其他沒完成作業的同學,我當時就覺得是孩子做錯了,指責孩子說‘老師罰你是為了讓你長記性,你自己沒做好還怪老師不公平?!⒆勇犕晡业脑捀由鷼?,直接沖回自己的房間把門反鎖了。”
- 建議:
從小彬媽媽與孩子的溝通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小彬媽媽的初心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夠引以為戒,發憤圖強,同時,生怕孩子不長記性,不惜對孩子進行指責、對比、貶低等負強化教育,導致的后果是,孩子的確長記性了,但其所長的記性,不是記住了錯誤經驗,而是記住了挫敗的體驗;
慢慢地,孩子得出了一個結論:“不管我再怎么努力都沒用,一切都是我的錯,所有的問題都在我!”既然如此,哪還有什么溝通和解釋的必要可言?這無疑是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的根本原因。
怎么辦?首先父母要認識到,幫助孩子接近問題之前,首先要幫助孩子排解情緒以及修正對自我的錯誤認知,孩子年幼的心靈,容易將自我不足的行為(這事沒做好),理解我自我不足的個人(我是一個做不好事的人);
這就需要父母系統掌握有效溝通的技巧,幫助孩子客觀從容地接納自我情緒,修正孩子錯誤的自我認知,從而改變孩子的自我意向,讓孩子相信,自我的價值與行為無關,唯有如此,孩子才可能發展出更多的積極的行為,并愿意與父母保持良性有效的溝通;
否則,孩子便容易在挫敗中發展出自我不認同以及自我封閉,甚至發展出錯誤的自我意向,如此這般,孩子便容易陷入自卑、自閉、抑郁等心理障礙的深淵!
錯誤管教二:父母經常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忽略青春期
- 剖析:
小彬媽媽還說道:“自己經常會不自覺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其實初心是希望能鞭策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結果孩子反倒更加沉迷手機,不愛學習,一想到孩子上課不認真,將來可能考不上好的高中,自己的內心就十分焦慮,有時晚上睡不著,甚至有一段時間經常感覺心慌,出汗?!?/p>
小彬媽媽繼續補充說道:“以前沒意識到孩子有青春期的這個概念,所以只顧著天天批評孩子,一不滿意就跟他急,但是我現在意識到了孩子青春期的這些問題,是不能硬來的,必須從父母開始改變,必須從原生家庭錯誤的管教方式入手;
為此,我也看了很多書籍,知道對孩子不能總是嘮叨學習,我也知道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曾想過對孩子的學習采取“放手”的態度,不再提醒和嘮叨他了,讓孩子自己承擔不寫作業的后果;
可是每次看到他從早到晚玩手機,我就忍不住著急,心想我不管他也不行啊,然后又回到舊模式;但我也只是提醒他,沒有像以前一樣一直嘮叨,有時候看他趴著玩手機,我就跟他說對眼睛不好,說過超兩次他就開始嫌煩,總覺得我們不理解他,不懂他的感受。”
- 建議:
某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
“引導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孩子會先輸掉自己,再輸給別人;引導孩子和自己比,孩子才能先戰勝自己,再戰勝別人!”
因此,當父母不自覺地將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時,盡管我們這樣做的初衷是想要鞭策孩子好好學習,但實際的結果卻是,我們扭曲了孩子的價值觀,使其錯誤地認為,但凡有人比自己好,就說明自己很糟糕,這樣的認知無疑是荒謬的,正如老祖宗所講:“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永遠有比我們更優秀的人存在;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在重點學校中的重點班學習,成績非常優秀拔尖,有的孩子甚至不用參加考試就可以直接被“點招”進入名校就讀,盡管如此,這些孩子仍舊厭學、排斥上學,原因很簡單,對于這些孩子而言,學習這件事帶給他的自我否定感,遠遠大于自我認同感,他們無法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體驗到成長的快樂以及成就感,更多的是成績分數排名比較的痛苦感和挫折感;
怎么辦?除非父母真正愿意承認孩子的獨特性,愿意發現并挖掘孩子的與眾不同之處,孩子才能真正找到自我價值所在以及內心的安全感,正如麥克斯維爾·梅爾茲在其著作中寫到: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個別獨特之處,就好像世界上的每一片雪花都有個別獨特之處一樣”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60天智慧教養實操訓練后,給我發來了孩子近期的改變情況,內容如下:
“老師們早上好,非常感謝廖老思以及廖老思團隊,這段時間非常專業、耐心的幫助我改變,兩個月前,孩子每天沉迷手機游戲,刷短視頻,上網與網友聊天,每天晚上搞到凌晨四五點不肯休息,罵不得說不得,只要和孩子談論學習話題,孩子翻臉比翻書還快,而且脾氣暴躁,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摔東西,扯窗簾,踹門,掀桌,砸電視,摔牛奶等等,總之家里的東西幾乎被他摔了個遍;
話又說回來,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因為我們父母的脾氣也不好,容易著急焦慮,經常忍不住去惹孩子,所以說父母也有問題,后來無意間在頭條上看到廖老思寫的文章,覺得和我們家的孩子簡直一模一樣,于是找到找到廖老思團隊,希望能夠尋求到幫助,經過不到兩個月的教養實操訓練,顛覆了我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原來改變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揪著孩子的問題不放,而是要學會放下爭執,別把精力放在無效時間以及管教上;
否則,花的時間越多,親子關系越緊張,而應該將時間精力放在有效時間以及正確的管教上,并且,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要說給他聽,這是很多父母都會犯下的錯誤,而是要做給他看,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體驗到父母的愛,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體驗出來的,這就需要父母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培養自我高自尊狀態,以及改善自己的思維模式,這使得我的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孩子不再把房門反鎖了,對父母不再以戒備敵對心理相處,而是主動和父母溝通,交流,愿意和父母說心里話,陪父母散步、旅游,幫媽媽分擔家務,玩手機的時間大大減少了,最近一次考試,進步超乎了他自己的想象——比之前的平均水平高出了58分,這是在我們意料之外的,當然,也在情理之中,就像廖老思所說,每個孩子就是天才,我們需要的不是改造,而是發現,真心感謝廖老思及其團隊,感恩遇見,讓我成為合格的媽媽,擁有教養智慧的媽媽!”
結論: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獨特之處,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被父母改造,而是希望通過在原生家庭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汲取自我認同以及自我實現的依據,以此讓自己得以擁有不斷克服困難以及沖破自身局限的智慧和勇氣,精神病學家諾頓威廉姆斯博士在某次醫學演說時說:
“近代人的焦慮與不安全是由于他們缺乏自我實現,只有在自己身上發現特質、獨一、不同性,便可以找到內心的安全感,一個人只要相信他有其獨特性,便可以輕易的實現自己。”
錯誤管教三:爸爸脾氣差,與媽媽教養觀念分歧大,經常拌嘴生氣
- 剖析:
根據小彬媽媽所說:“她和孩子爸爸的關系還好,但在教育觀念上有很大分歧,孩子有問題的時候,說要商量解決方法,但談不到一塊去,有時會拌嘴,生氣。”
在問到爸爸和孩子的關系時,小彬媽媽有些無奈地說道:“孩子爸從小對孩子就管得少,脾氣差,有時候火氣一上來還會對孩子動手,打孩子,摔東西,所以,導致孩子從心里怨恨父親,不愿意跟他交流,關系比較疏遠,遇到問題會找我商量,但不會找他爸爸商量?!?/p>
- 建議: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情緒模式,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體驗出來的,換句話說,當某個人生氣的時候,我們是沒辦法通過和他講道理從而改善對方的情緒模式的,很多父母不懂得這個道理,為了打壓孩子逆反的情緒,往往通過嚴厲批評、責罵、打罵、強制打壓等方式,想要以此馴服孩子,但是結果卻事與愿違;
原因在于,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內心所感受以及體驗到的,不是父母傳遞的內容,而是父母傳遞的情緒,所以導致孩子壓根沒有學會父母所期待的,只學會了父母使其感受到的——情緒激動、極端、粗暴、怒吼等等;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父母氣急敗壞,都會失去向孩子示范正確管理情緒的機會,導致孩子壓根無法安頓以及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像高壓鍋的排氣閥堵塞了,情緒的崩潰與爆發是唯一的出路,為了避免情緒的崩潰與爆發,孩子只能拒絕與父母溝通,拒絕一切壓力的以及消極情緒的來源,緊鎖房門,自我麻痹,沉迷手機游戲,刷短視頻,以此轉移對現實的痛苦的關注;
怎么辦?除非父母真正系統學習自我情緒的管理,真正學會以平和心態,和善堅定,無條件接納的心態,與孩子相處,時刻向孩子傳遞父母穩定、良性的情緒模式,才能夠幫助孩子從痛苦的情緒深淵中解脫出來,結論:父母良好的情緒管理示范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修養課。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