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迷游戲冥頑不靈
朋友麗麗好久不見,好不容易約了一起吃飯,卻見得滿面愁云,見到我忙吐苦水。
原來麗麗和先生早年忙于工作,把兒子小亮交給爺爺奶奶照顧,老人家只負責孩子吃喝,從來不管學習。
等孩子上了初中游戲成癮,晚上忙著打游戲不睡覺,白天上課昏昏沉沉,小麗這才慌了神。最可怕的是一教訓起來孩子,他還振振有詞,打游戲也可以為國爭光,電視上不是就這樣演的。
麗麗一氣之下,把家里網絡停了,孩子手機沒收,結果小亮變本加厲,竟然離家出走,連學都不上了。麗麗一瞬間老了十歲,真是心都快碎了。

二、孩子沉迷游戲可能是缺乏“自我驅動力”!
游戲是飯后甜點,校內基礎知識和文化課才是孩子的正餐。大多數家長都會講道理,可悲的是語言大多數時刻蒼白無力,要想徹底杜絕游戲癮還得從根源上查找原因,對癥下藥。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決定理論”。
該理論中的自主需求具體指人內在的三種需要: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

1,具體說來,滿足自主的需要
主要是一個人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足夠多,生活中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支持自己積極探索和思考。孫瑞雪老師在《愛和自由》的演講中提出,越自由的孩子越自覺。當然,這種自由也是在遵守一定大前提下的自由,比如,保證自己的安全,不打擾和影響到別人。
2,滿足能力的需要就是
一個人安身立命的能力足夠強大,對于學生而言,主要是學習能力強,能夠體會到學到知識,能力不斷提升的成就感。生活中,生活能力強,能夠獨立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品,積極家務勞動的孩子,一般綜合能力較強。

3,滿足歸屬的需要,需要一個人在家庭和群體中找到自我認同感。
七歲以前,一個人的歸屬感主要來源于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父母對自己的鼓勵、接納、贊賞都會滿足這一部分需要。而七歲以后,兒童需要更多社會性成員的認可,從而找到更多歸屬感,比如在集體中的排位,或者伙伴的評價等。
如果這三種需要得到滿足,那么人就會具有力量感,產生內驅力,從而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工作和學習。然而如果這三種需要無法滿足會怎么樣?
這三種需要,任何一種有所缺失,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在現實世界找不到自主驅動力。從而迷戀上虛擬世界,也就是電子游戲的世界。

結合小麗兒子亮亮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沉迷游戲的孩子,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在現實無法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和能力感,大多數孩子缺乏親人陪伴,學校成績一般,自我認同度較低,而游戲世界恰好可以滿足這些遺憾。
比如,許多留守兒童或者父母忙于工作,幼兒期把孩子丟給老人和保姆帶養的孩子,孩子往往成績不好,在校內無法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更容易沉迷游戲。
又或者,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管教過于嚴厲,限制太多,缺乏有效的溝通,孩子缺乏自主感,覺得十分彷徨,也容易轉而在游戲中獲得更多喘息的空間。
另外,缺乏志趣高雅的興趣愛好,缺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孩子也容易喪失對生活和學習的興趣,在游戲中彌補這些遺憾。

想要讓孩子不沉迷電腦游戲,需要從源頭查找原因,方能對癥下藥。
看看孩子是因為什么原因迷戀游戲?是缺乏必要的關懷,成績一蹶不振自我放棄?還是,缺少積極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

三、父母應該用什么方法幫孩子找回“自我驅動力”?
1、幼兒期穩定充分的愛,才會帶來安全感。而安全感充足的人自我更強大,不容易對游戲上癮。
1歲以內無條件養育,按需喂養,給予孩子充足穩定的愛,2-6歲順應孩子的敏感期,建立孩子的秩序感,在遵守一定規則的情況下,給予孩子穩定的愛。
《哪咤魔童降世》里的魔童哪咤,是個典型的熊孩子,父母愛他愛到不顧一切,不惜以命換命!他的父母工作無論多忙,都會克服萬難陪伴和關注孩子的情緒。
有條件盡量請讓孩子生活在自己身邊。實在沒有條件。也盡量通過各種通訊工具和孩子多交流。

幼兒期情感的呵護也是給家長未來指導教育孩子儲存情感賬戶,當孩子處于叛逆期,需要父母發揮權威形家長作用之時,如果你的賬戶余額不足,孩子對家長缺乏必要的信賴和依戀,效用上自然大打折扣。
如果家長真的因為孩子幼年時期,缺乏必要的陪伴,和孩子情感鏈接較少,不妨效仿電視劇《小歡喜》里面季楊楊父母的做法。

季楊楊高考前還迷戀賽車,高二期末成績一塌糊,差一點被留級。父母長期外地工作,感情疏離,但是季楊楊的母親劉靜用溫柔和關懷打動了孩子,而季楊楊的父親雖然一開始也不善于和孩子溝通,竟然采取和孩子做網友的方式,和孩子建立情感鏈接,重新讓孩子的心靈回到父母的懷抱。
季楊楊后來高考前放棄沉迷已久的賽車,拼盡全力準備高考,和充分意識到父母的愛,息息相關。

2、2-6歲接納孩子的情緒,培養好生活習慣,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接觸音樂和繪畫等藝術啟蒙元素,培養睡前閱讀習慣。
哪吒從出生開始就被父母套上乾坤圈,并且約定在他學會控制自己的能力前,他不可以隨意出門搗亂。
即使知道哪咤不久于世,只有三年壽命,還是勵志要把他培養成一個能夠斬妖除魔的好人!
他們請來了最優秀的老師教授哪咤本事,并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擠時間帶給他高質量的陪伴。

雖然愛他,但是也需要規定規則。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是需要底線的,養不教父之過,在孩子良好習慣未建立起來的時候,任其發展、放任不管就是在父母這個崗位上玩忽職守。
孩子一開始對游戲著迷,父母就應該提前約定好規則,讓他懂得分清主次,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是首要任務,在高效完成課內任務的情況下適當游戲,未嘗不可。但是一旦耽誤學習,那應該以學業為主。
如果孩子知道道理還執迷不悟,不妨嘗試讓他去更多體驗人間疾苦,嘗試做苦工,打零工,每天的生活狀態是怎么樣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7-10歲繼續關注生活習慣。
學齡兒童同時,也需要重視學習習慣,養成認真完成校內任務和熱愛閱讀的好喜歡,繼續親子閱讀,和孩子多聊天多交流,及時掌握孩子情緒變化。
大多數孩子缺乏憂患意識,家長不妨把家里的困難開誠布公得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意識到生活的艱辛,而對于大多數父母家庭的孩子,讀書學習是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4、限制或者禁止部分游戲。
當年蘋果公司技術人員研發了各種好玩的APP,讓世人迷上了電子游戲和網絡游戲,而他們從來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碰電子產品。
無獨有偶。法國國民議會立法限制中小學生玩電子產品和手機。
過量玩電子產品不僅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也影響其他興趣愛好的發展。
盡量引導孩子發展除了電子游戲外的其他興趣愛好,鼓勵孩子戶外運動,培養閱讀興趣,熏陶音樂和美術的藝術情操。

5、以身作則。
這個世界上只有不愛孩子的不父母,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盡量抽時間多陪伴孩子,身教大于言傳。父母要以身作則,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看電子產品,積極運動、努力工作、持續成長和學習。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