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男孩厭學恐懼上學怎么辦(孩子叛逆,厭學、沉迷游戲怎么解決?)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正在上初三的15歲男孩,我們把他稱呼為小晨(化名),主要問題表現為:厭學焦慮、沉迷游戲、自我封閉、性格自卑敏感等,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筆者對以下案例已做隱私處理,小晨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下: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1.厭學焦慮,找不到學習動力。
小晨今年15歲,目前正在上初三,根據小晨媽媽介紹,小晨目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情緒焦慮、厭學、找不到學習動力?;貙W校前一天,小晨竟然在日記上寫到:“明天,我又將回到‘刑場’了!”——看得出來,回學校上課對于小晨而言,簡直就如同“上刑場”——痛苦、絕望與無助!
據小晨媽媽回憶,實際上在上初中之前,孩子還是比較自信的,但自從上了初中后,孩子開始變得焦慮不堪,經常情緒激動,和父母以及老師對著干,經常請假不去學校,最嚴重時,甚至到了學校門口,也不敢進學校大門,全身出汗、發抖。
2.反鎖房門,沉迷玩手機游戲。
由于小晨嚴重厭學,抗拒返校上課,所以只能每天呆在家里玩手機游戲,而且經常通宵達旦,黑白顛倒,不管父母如何卻說,孩子仍舊無動于衷,說多了索性將房間門反鎖,把父母急的在門外干跺腳!
3.拒絕溝通,不愿和父母交流。
自從父母干預小晨玩游戲之后,小晨開始拒絕與父母溝通,把自己徹底給封閉了,但凡白天父母在家的時候,孩子無論如何也不出房間門,只有等到夜里父母入睡后,才自己走出來找吃的。
4.自尊心強,性格自卑且敏感。
據小晨媽媽反映,小晨自尊心較強,性格相對敏感和自卑。比方說,小晨明明長得挺帥的,他卻經常說自己長得很丑,明明個子長得還可以(有一米七五的個頭),孩子卻常常嫌棄自己長得矮,不愿出門,或者必須穿增高鞋墊才愿意出門,小晨媽媽介紹說:“其實孩子內心是想要變好的,但是在行動上就是堅持不下去,愁死個人!”
經過和小晨父母的進一步確認,我們逐步還原了小晨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并針對性提出改善建議,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從小父母離異,父愛缺失,缺乏教養資本。
在小晨6歲的時候,由于夫妻關系不和,小晨的父母離了婚,孩子跟著媽媽生活,很少和爸爸聯系,后來因為工作較忙,小晨媽媽對孩子的陪伴也較少,經常是聚少離多,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帶。
- 剖析:
0-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佳時期,換言之,此時親子間的關系以及夫妻之間的關系和諧與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從孩子‘不愿和父母溝通’這一點可以看出,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缺乏良性溝通以及和諧相處的示范,因此,盡管離婚本身沒有對錯,但某件事情的發生,總能帶給我們一些成長改變方面的思考——
例如,我們是否在夫妻乃至人際關系的處理上有所不足?我們是否在內在性格方面有所缺陷?真正導致夫妻關系破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果真全部是對方的原因?還是我方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將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行復盤及提煉,往往能夠讓我們找到新的方向和力量,讓我們有機會把接下來的人生過得更好!
- 建議:
從父母所經歷的事情中(例如:離婚),總結出個人有待提升的方向及空間,并且及時調整管教孩子的方法;例如由于從小對于孩子缺乏有效陪伴,在教養孩子的心理資本的原始積累上,是嚴重不足的,因此,當前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改變,最應該考慮的問題,不在于如何改變孩子,而在于如何與孩子建立良性和諧的親子關系,為下一階段影響以及改變孩子做好鋪墊。
錯誤管教二:媽媽較強勢,對孩子鼓勵少,經常講道理。
據小晨媽媽回憶,在管教孩子過程中,自己相對比較強勢,對孩子的積極面關注較少,也很少鼓勵孩子,每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往往會跟孩子講道理,如果道理講不通就訓斥孩子,再不行就采取暴力管教的方式打罵孩子,導致孩子從內心里怨恨父母,有意跟父母疏遠。
- 剖析:
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父母越是強勢,恰恰說明父母內心越是缺乏安全感,而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希望在管教孩子上能夠獲得一種掌控感,但是這卻與孩子的青春期叛逆的特性是相違背的,因為父母越是強行打壓,孩子越是叛逆煩躁,越是想要逃離父母的管教以及現實生活,這無疑是孩子自我封閉,以及沉迷網絡游戲的根源所在;
而父母的暴力管教更是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自我認同,這又導致孩子更加難以發展出積極正向的行為,由此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 建議:
父母首先得從源頭意識到,生氣、焦慮、打罵、嘮叨、說教、咆哮等這一切均不是管教行為,而是打著‘教育孩子’的旗號,肆無忌憚發泄情緒的行為;因此,父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如何正確管教孩子的問題,而是如何先安頓好自己情緒的問題;
切記,當我們父母照顧好了自己的情緒,我們就能夠照顧好孩子的自尊及自我認同,而當我們照顧好了孩子的自尊及提升了孩子的自我認同,孩子自然而然就能發展出父母所期待的積極行為。
錯誤管教三:父母情緒焦慮,經常會擔心孩子沉迷游戲。
盡管后來,小晨媽媽也意識到了是自己的管教出了問題,也在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還是會經常感到焦慮不安,總擔心孩子就這樣一直沉迷游戲,無法自拔,將來成為啃老一族,沒有文憑,沒有一技之長,一輩子只能賣苦力,為生計奔波勞累……總之越想越焦慮,越想越恐懼,經常徹夜難眠,痛苦不已。
- 剖析: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真正打敗我們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進行了大量消極負面的解讀,比如將孩子目前玩手機游戲的行為,定義為將來一定會成為“啃老一族”,將來一定沒有出息,一定會為生活奔波勞累,如此一來,盡管我們所擔心的事實還未發生,但是我們的心早已被“莫須有”的擔心恐懼徹底綁架了,以至于時時刻刻活在痛苦煎熬中。
再者,由于父母是經常帶著焦慮的情緒狀態來管教孩子,導致孩子也會深受影響,從而變得焦慮、緊張、敏感及自卑,而當孩子處于這種情緒狀態時,他看問題的視角勢必將變得更加消極負面,甚至容易發展出極端、厭世的想法及行為。
- 建議:
父母首先要拋棄“一定”的想法,因為我們孩子的未來未必一定會成為我們所擔心的樣子,而我們之所以擔心、害怕、以及恐懼,原因在于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思考消極恐懼的方面,而我們思考的越深入,我們的焦慮情緒就越嚴重,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情緒狀態是由我們自己“制造”出來的;
所以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帶著擔心恐懼的心理對孩子的問題展開一系列胡思亂想時,我們一定要及時地“喊?!?!并立馬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然后仔細觀察內在的自我思維路徑,看看我們自己在做或想哪些事情,能夠帶給我們信心滿滿或輕松自在的感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懂得如何停止制造焦慮情緒,并且善于制造積極情緒,我們便具備了掌控局面的能力。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9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