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走神,作業抄襲、拖拉,成績嚴重下滑,甚至逃學,這些都是青春期厭學的表現。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這類學習問題?家長應該怎樣幫助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學習問題,其實也是心理問題,折射了青春期親子問題的方方面面。不想孩子厭學,請先打造良好的親子關系。
聲音
想改變孩子的成績,先改善親子關系
受訪者:家長 許婭菲
我的孩子初二時開始不交作業,就算交了,也可以從中發現明顯的抄襲痕跡。這是孩子的班主任給我反映的情況。我的反應強烈,馬上切斷孩子和外界的聯系——沒收了手機,封鎖了電腦。我希望他不要受外界干擾,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這種強硬的做法并沒有起到效果,只是讓我和兒子的關系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
方法不奏效,我開始反思。青春期的孩子會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愛好,也會粗暴地反抗父母的安排。當然,如果父母不關注他們時,他們又會產生疑慮——爸媽是不是放棄我了?可見,我同時犯了兩個錯誤,沒有關心兒子,他的學習情況完全靠老師反映,隨后又沒照顧他的情緒,企圖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結果是制造了更大的問題。
反思后,我認定,要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況,我得先改善親子關系。我開始關注親子溝通,先是梳理我想對兒子說的話,“好好學習”,“早點睡覺”,“別玩電腦”……一連串都是要求!難怪我和他會出現隔閡。于是,我開始嘗試了解孩子的愛好,就算他的偶像不是我推崇的類型,也不發表反對意見。發展出較高質量的親子關系后,我再以偶像為引子,讓他把興趣和自信遷移到學習上,因為他喜歡的體育明星對待事業非常專注和努力,而常人的學習同樣需要這份專注。
后來,兒子的厭學狀況得到了遏制,不交作業的情況漸漸減少,可見我這先改善關系,再改變學習的思路是對的
不切實際的目標或致厭學
受訪者:家長 沐沐爸爸
很多時候,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復成功培養天才,反復失敗培養庸才。所以,如果家長對孩子提出了過高的學習目標,就算孩子很努力也難以達到,失敗幾次后他就會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繼而產生厭學情緒。
學習的過程是探索的過程,不同的孩子面臨的學習壓力也不同,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實際能力,也要陪伴孩子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能在小目標中體驗成功,能感受家人的支持,孩子自然會有學習興趣,也會不斷地向更高更深的領域探索。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在某段時間內對學習的興趣暫時降低,是正常現象,許多家長年少時也曾有過類似現象,所以家長不必如臨大敵。只要處理得當,厭學情緒不過是孩子求學路上的一個小障礙,不會影響其整個人生,畢竟,這不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學習障礙。家長太過緊張,整日逼迫孩子學習,反倒會令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為他們會覺得學習是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所以,家長應該少對孩子說“為了讓你安心學習,我付出了多少努力。”“不好好學習你怎么對得起我們。”等話語。
專家視點
和孩子建立共同的學習期待
受訪者:羅湖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副書記 扈樂樂
厭學情緒是孩子面對高壓競爭的一種反應,沒有確立良好學習動機和目標時,厭學情緒最易產生。針對這種原因,我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共同的學習期待。比如相信通過努力學習,會有能力營造更好的生活。又比如學習能讓你發掘更豐富的人生興趣。堅守這份期待,是一個美好的事情,而不是家長把學習任務和目標強加給孩子,讓孩子不得不學習。家長對孩子的強行干預,不會有改善厭學情況的效果,反而凸顯孩子的學習動機不足,讓他們沒有自信。
家長要注意的是,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會出現厭學情況。他們可能是被家長的期待逼得太緊,導致不敢松懈,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上,沒有任何活動作為調節,再加上沒有清晰明確的目標作為指引的話,學習動力這根“弦”越緊繃,越容易斷裂,以致厭學。
片面的“快樂教育”容易讓孩子厭學
受訪者:深圳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王秋英
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緒,甚至不愿意上學,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其中被片面理解的“快樂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到青春期時對學習失去信心。
人們常常片面地理解“快樂教育”,認為它的理念就是讓孩子輕松、無憂無慮地成長。實際上,快樂有很多層次,單純地追求輕松,獲得簡單的滿足體驗,是最低層次的一種快樂。實際上,還有更高層次的快樂,比如在應對挑戰中成長,也是孩子可以追求的快樂。家長引導孩子發現和追求多層次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而孩子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才能應對學習上的挑戰,從中體驗快樂,便不會厭學。
所以,一開始,家庭中的“快樂教育”就不能片面化,不應該只讓孩子體驗快樂,而應是引導孩子理解和體驗多層次的快樂,學會調試心情,面對挑戰。
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甚至不愿回到學校時,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幫助他,比如讓老師出面,或者向中小學生心理輔導平臺尋求幫助,借助專業力量,應對孩子厭學的問題。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