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不上學害人不淺,小學生在家上網課不愛學習?
看到這里,或許你也有了答案。
案例1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一名13歲女孩在疫情上網課期間,因為被家長在家里玩手機,和同學發生了矛盾,結果被媽媽批評教育后,竟然在凌晨趁著媽媽熟睡的時候,把手機從窗子里拿了出來。
媽媽躺在床上,透過手機屏幕看到女兒的瞬間,頓時怒火中燒,加上時間已過不到20分鐘,便從床上跳了下去,簡直是歇斯底里了。
爸爸看著女兒的這種行為,又氣又急,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在深夜里,一腳將女孩從窗子上踹了出去。
一腳的傷害,在短短的幾秒鐘內迅速蔓延開來。
而父母對女兒的漠不關心,也將女孩的身心步步逼向冰冷深淵。
是啊,有多少父母,寧愿付出一切,也要把孩子推下懸崖,讓孩子看到光明。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才導致了孩子在青春期走向犯罪的深淵。
1、過度溺愛
孩子小時候,由于父母的過度保護,什么都不讓孩子做。
想要什么就給什么,只要孩子有需求,只要能滿足就行。
可孩子漸漸長大了,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父母,覺得孩子只要吃好穿好,其它的不需要孩子插手。
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之下,孩子的自主意識漸漸覺醒,很多事情想要自己做主,孩子不愿再被家長牽線,因為他不想受到管束。
2、包辦替代
一個長期被父母包辦替代的孩子,對于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會因為專注度、決策能力等原因,逐漸喪失掉興趣和熱情,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孩子的興趣是第一位的,越是不被干涉的情況,興趣越是濃烈。
而且家長越是限制,孩子就越是覺得,不能玩,不如去玩。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做好后勤保障,讓孩子在有限的空間里,自由自在地享受最真實的生活。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父母是如何對待孩子玩手機的,那些愛玩手機的孩子,就是被禁止的。
他們對父母玩手機的態度,就像對待囚犯一樣,因為內心的空虛,才會讓他們尋找其它的寄托。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為什么孩子會如此癡迷于玩手機?
因為他們忽視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習,他們也需要同樣的東西。
父母的關愛、理解和陪伴,是任何孩子玩手機的前提條件。
父母的理解和陪伴,就是孩子擺脫手機的最好的“解藥”。
當孩子因為手機難題而哭鬧時,不要阻止他們,也不要阻止他們,而是站在他們的身后給他們力量。
有一句話說:“當你發現你的孩子開始哭鬧時,其實也是最需要你的時候。”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孩子在3歲左右時,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陪伴、關注,那么他就會采取各種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來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高興,而不會動不動就用哭來為自己找借口。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份愛都要認真準備,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了什么事情,回到家里,當孩子出現了不好的情緒時,父母要及時的和孩子共情,要懂得聆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不能只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要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只有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才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多一些陪伴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兒童擁有著豐富多彩的童年,而且經歷的信息來源于父母與孩子接觸的真實世界。
孩子的認知受到父母和周邊環境的影響,父母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父母可以多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比如和孩子一起看電影,或者在假期時陪孩子一起去戶外旅行,這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在父母的愛里,孩子不會感到孤獨。
2父母及時溝通
育兒專家認為,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孩子建立情感聯系。所以,父母應該好好跟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內心的想法,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跟孩子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親子關系,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切人際關系的問題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只有清楚自己的課題關系,才能更好的處理好彼此的課題分離。
父母們可以適當的放下自己的身份,放下對孩子的控制欲,主動放權,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自由的孩子才會有擔當,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3歲開始親子分離,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需要放下焦慮,成為孩子人生的引路人,讓孩子勇敢的前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