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防沉迷系統全面實施
8月30日,據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網絡游戲沉迷是一個社會問題,防沉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劉艷杰說,國家有關部門持續發力,這兩年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政策,為游戲企業強化責任,同時預防沉迷、限制未成年人玩網絡游戲等問題積極做出努力。
目前,實名認證、游戲賬號等是中小學生使用最多的方式,但真正實現“實名認證”的難度相當大。記者體驗發現,有的孩子需要監護人提供姓名、身份證等信息,如果家長不提供,孩子就會通過其他渠道去登錄。
有的孩子會把網絡游戲賬號租給別人,在網上找可以玩的人,也可以租給別人玩。“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
盡管網絡游戲企業提供的技術手段在短期內有所限制,但未成年人想要一直玩下去也不是那么容易。趙先生說,他去年8歲的孩子迷上網絡游戲,經常將自己關在屋子里打游戲,吃飯時也要玩,家里人都很擔心孩子的視力會受到傷害,就想讓孩子遠離游戲。
但他的辦法卻大不相同。“孩子總是喜歡躲在房間里,玩電腦不說,還很容易讓我們擔心。我爸媽剛去上班時,我一回家就發現他又鉆進了自己的房間里,玩游戲,沒有別人打擾,每天放學回來就進去玩,玩到晚上十一二點,第二天早上十一二點又起來繼續玩。”趙先生說,如今他很無奈地說,“一談到游戲,他就生氣,直到爆發。”
“我很后悔,因為小時候我不聽爸爸的話,總是玩手機,我在爸爸的眼中總是沒有資格。他們不喜歡我,總是嘮叨我,從來沒有給過我關心過。”
有些父母即使知道孩子游戲的負面影響,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成為了“手機控”。
除了“手機控”,成年人還有第四種更值得注意的負面影響。
“手機控”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讓人們看上去很難控制。
對他們來說,變化是隨時隨地的,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很多時候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孩子的這些變化,更不知道他們正在經歷的是什么。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越來越沉迷于手機,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那父母到底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呢?
1、為人父母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如果父母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待孩子,很可能孩子在無法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時就會對抗父母。
父母首先應該要在心態上轉變,調整自己的認知水平,孩子將來的樣子,并不一定就是你想象中的樣子。
2、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參照物。
父母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也會做好。
3、建立規則,為孩子的行為建立規則
父母要時刻監督孩子,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堅決不能做。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他做什么事,是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的,否則孩子根本無法控制自己,將來自然也就不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主選擇,而不是放任自流。比如孩子想要玩手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什么時間玩手機,玩多久。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守則,例如:哪些娛樂時間可以玩手機,必須在完成作業后才能玩。家長在孩子完成作業的時候,應該盡量少玩手機。
現在就連很多孩子的父母也深陷在網絡中,很多父母也深受其害。一些網絡成癮的孩子,往往和父母有著相似的問題。父母過度使用手機,和孩子產生了更多的矛盾沖突。父母的疏忽大意,最終使孩子推向了悲劇的不歸路。
為此,有遠見的父母要學會給孩子樹立規則,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而不是盲目的阻止孩子。這樣,在規則意識形成之前,父母只需借助恰當的引導,借助一些工具,就能幫孩子守住基本的底線,并逐漸學會自我約束。
“玩手機”的孩子,
和“不玩手機”的孩子,
差距真的不大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今年10歲的小宇(化名)已經擁有一個月的手機。而他的奶奶卻總習慣性的在孩子面前說“只能玩一會兒,每天只能玩10分鐘”。小宇的父母在看到孩子沉迷手機的時候,往往會采取強硬的手段阻止孩子玩耍,或者直接把手機沒收。但是這些方式并不會讓孩子有好轉,反而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惡化,親子關系變得更加糟糕。
其實,對于孩子沉迷手機,家長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設想。
孩子玩手機有哪些危害?
1、對視力的影響
孩子在玩手機的時候,其實對于周圍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