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氏不上學
她是在大學學過一首歌《喜羊羊》。歌曲里面,能唱出這么輕松的一段,我覺得非常好,很想聽,想了解,喜歡討論。
那天,嗨大院的爺爺奶奶一起來,給我背,我坐在沙發上,像被綁上了一只“黑鍋”。
我媽一直不解地問,“為什么要背這個沉重的鍋呢?”
我說,“背這個鍋很辛苦,吃點東西很快就背下來了。”
我媽當時就笑,覺得很神奇。她說,“老師,你還真是逗我呢。”
“這應該是因為我討厭上學才出來的。”
我那時也和她說過類似的話。我經常問:“媽媽為什么要背這么重的“黑鍋”,我知道這跟我爸不喜歡我玩的“聯機游戲”有關系。
于是我媽給我講了“學習的過程”。我這才知道原來,“被強迫”并不是我自己愿意學習。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強迫”這個詞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作為父母,請不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強迫,是被控制的,他不會主動去學習。如果孩子對學習感到“窒息”,我們可能就會給他的生活提供一個更大的限制,讓他的行為變得更加被動。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習行為,我們就會給他貼上“不自覺”“偷懶”的標簽,比如經常嘮叨、催促、批評,甚至打罵孩子。孩子的學習是在為父母而學習,如果我們總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總是為他們“擋風遮雨”,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習動力驟然下降。
第三種情況,當孩子已經完成作業,就讓他們去玩。
不用管束他們,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作業太多,孩子完全可以在作業的過程中慢慢地消化,他們會在作業中找到快樂。
如果我們總是在孩子耳邊嘮叨、催促他們抓緊時間,他們會更加厭惡學習。有時候給他們一個任務,他們反而會更加努力。
有的父母就會說:孩子不懂你的良苦用心,要你催他、逼他,他們就會跟你急。
其實,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有差距也是正常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么會進入青春期,是因為他們進入了一個獨立的階段,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
在這個階段,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么,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出現。
父母要盡量少干預孩子,盡可能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就算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對,也要把所有問題集中到一起,雞毛蒜皮的小事盡量忽略,只選最重要的三四個問題,一個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談一次。在談的時候,千萬別要長篇大論。只有說的少,孩子越會聽得專注,才會用心去加以重視。
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孩子,哪怕是已經是個成人,在同樣的年紀,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平等地和孩子溝通。父母不要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厭煩,從而和父母拉開距離,變得叛逆不聽話。
父母要放下身段,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青春期的煩惱》中說:“孩子所有的煩惱都來源于父母,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這些煩惱,他們就會很容易感到很煩躁。”
所以,父母如果有時間和孩子認真溝通,聽孩子說說說自己的煩惱,孩子也會感到開心。
父母理解孩子,并且愿意花時間傾聽孩子,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從而愿意和父母敞開心扉。
父母和孩子好好溝通,需要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之上。
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所思所想,親子關系就會更好。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孩子
說到陪伴,很多父母都覺得陪伴就是在孩子身邊,可是,當孩子長大后,回到家需要父母陪在身邊,這是因為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父母在身邊的時間,而是父母的陪伴,陪伴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珍貴的禮物。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卻把陪伴孩子當作一項事業,而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卻忽略了自己作為孩子的成長。
缺少陪伴,孩子會逐漸內向
周弘的女兒在一次周青青期盼生日時,自己卻因為工作太忙沒有陪在她身邊。
周弘說:“我想讓她覺得,我和孩子是平等的,是同在一個屋檐下的。”
但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孩子是不愿意和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的。
所以,在周弘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是第一反應,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是最先想辦法告訴他的人,是最有效的溝通。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