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孩子叛逆怎么辦?
高一學生的叛逆行為實際上很正常,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其實不只是單純的聽話,而是在心理上也處于明顯的“半成熟”狀態,在心理上想擺脫父母的控制,在行為上也容易產生沖動的行為。
有的孩子會用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不滿,想要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不滿,在父母看來這都是很不聽話的表現。
但是對于叛逆期的孩子來說,往往卻是在不斷的挑戰父母的底線,就拿我鄰居家來說,我鄰居家的孩子就是一個非常的叛逆的人,父母對她要求的很嚴格,不讓玩手機,孩子就偏偏就會和父母爭吵。
所以鄰居家的女兒在青春期的時候就非常的叛逆,不管不顧地和父母爭吵,最終導致親子關系破裂,由此可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作為父母,應該懂得怎樣去避免和孩子的爭吵,如何去和孩子進行溝通,這是父母應該學習和需要學習的一門學問。
那么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避免和孩子進行“權力之爭呢?”
1. 避免權利之爭
首先,父母要知道什么是權利之爭。
我們知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是由雙方的利益沖突引起的,如果能夠尊重對方,那么沖突就不會對雙方的關系造成影響。所以,當父母不尊重對方的權利時,當雙方的利益沖突出現時,父母一定要避免權利之爭,不和孩子爭對錯。
那么當父母的權利之爭時,就需要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盟友,尊重孩子,但又不希望孩子對父母唯命是從,所以父母就要選擇平等的身份進行權利之爭。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利之爭就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當父母總是想要去控制孩子的權利之爭時,就會在兩者之間不斷地產生矛盾。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這樣才能避免權利之爭,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能讓孩子來主宰我們的生活,而是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生活,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能夠獨立的做決定,而不是被別人命令、命令。
我們首先應該建立孩子對自己的尊重,真正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給孩子一種自由、獨立的感覺。
比如:孩子做了家務活之后,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孩子,謝謝你主動幫助媽媽,媽媽非常開心,你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這樣孩子會明白,做家務也是父母的事情,不僅僅是自己有能力可以去幫父母,還可以幫媽媽,這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被尊重,自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
這種鼓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支持,也會讓孩子懂得如何去解決問題。
美國“年度研究”兒童行動力項目的專家,專注力研究的兒童行為研究領域深耕八年級。在《兒童行為心理學》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具體方法:
針對第一步,記錄下孩子的行為
幫助孩子記錄下來的行為,比如當孩子說“媽媽,我的玩具壞了”,作為家長的你,先不要忙著下結論,認真去分析。而是要看他對這些行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仔細去記錄的話,我們就能發現孩子的行為,也能發現孩子的想法。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已經能夠把玩具排成一列,孩子每天按照這個順序排著玩,玩玩具的時候,也會時不時地發出聲音。這說明孩子對這個世界是很有想法的,但是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這樣孩子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溝通。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們不需要你總是因為一件事來聆聽,他們也更愿意接受你的意見。
三、和孩子做朋友
當你做一個好的朋友的時候,你和孩子的關系也會變得更好,孩子以后也會愿意聽你的話。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被尊重,當你尊重孩子的想法的時候,你也會更愿意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孩子。當你有自己的朋友,孩子也會把你當朋友,你的建議當中有孩子的思想,有孩子的認知,有孩子的認知,我們要學會去尊重。孩子想要父母的關注,要關注孩子內心的想法。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陪伴他們一起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比如說做飯,讀書,運動等等,和孩子做好親子互動。
當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有了孩子之后,我們才更加的要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對于孩子的想法不要直接否定,要學會傾聽,學會去理解。
2、不要限制孩子,把自己和孩子都當成朋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選擇,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但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拿自己的權利限制孩子的想法,在很多家長的眼里,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沒有能力去影響到其他人,但是很多家長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和他們做朋友,總是會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自己可以去侵犯到其他的個人空間,所以這個想法就會造成了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