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懶散嗜睡不運動不上學
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一個信息時代,到現在30歲依然是一個非常尷尬的階段。沒有好的身體,孩子的脊梁,無法更好地吸收各種營養,我們作為家長,在這個問題上要考慮的不僅是身體上,還要考慮到這些方面的綜合因素。
第一個綜合因素是社會上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的教育仍然是學校教育的最終方向,只有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才能實現教育的整體目標,才能讓我們的孩子走向正軌,才能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擁抱未來。
第二個綜合因素是
,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是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的。
第三個綜合因素是
,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即家庭關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在德育中進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有注重了這些,才能做到這些。家庭教育涉及到兩個方面,第一是親子關系
,第二是師生關系
。
所以,我們要注重家庭教育,注重良好的親子關系。
大家都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每個家庭里有不同的,但是每個家庭教育對于每個家庭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
教育孩子是家庭的后盾,是孩子們的純真伙伴,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更是我們整個社會最為重要的責任。
孩子們是無辜的,尤其是許多孩子,我們理應承擔起教育的主要責任。
那么,學校、社會如何發揮作用,如何發揮作用,如何有效地開展家庭教育?這成為一個大家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就是為了發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家風,培育出一種共同的時代新人。
那么,具體到這個問題,我們家長應該如何來面對呢?這里有三個方面的建議。
1、 家長要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著孩子以后接受什么教育,我們必須得先從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的好處是什么?如何給孩子講好這“道”,做好這“術”。
大家熟知的“家事”、“親子關系”、“培養教育”、“感恩”、“心理輔導”等等,本質上都是父母在為孩子鋪墊好的“人生”,所以這種“家事”盡管傾注了父母很多精力,但畢竟是有限的,而且是“家事”更是重要的,因為我們對“家事”有更強烈的“責任感”,家規是最基本的家風,也是最有“生命觀”的家規。
因此,“家事”應該由家庭的主要成員,特別是家長的主要責任,承擔好自己的一份責任。
3、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我們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事例,孩子沉溺于手機游戲,家長對孩子進行打罵,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實際上是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深淵。
近幾年來,因為家長的打罵而離家出走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因為家長不懂得教育孩子,只知道一味的指責打罵,而忽略了孩子,孩子心里想要的只不過是家長的關心愛護和愛護。
有些家長總是單方面的否定打擊孩子,在他們眼里,永遠都是孩子的缺點,孩子得不到認可就對不起家長,孩子會沒有安全感,就沒有斗志,就會為了逃避現實,沉迷于虛擬世界。
多鼓勵孩子,多關心孩子,拉近和孩子的距離,避免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讓孩子更好的度過青春期。
三、學會傾聽,多陪伴孩子,尊重孩子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平時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這就需要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多關注孩子,和孩子多溝通交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缺少父母的陪伴,所以在家里他們感受不到溫暖,甚至會對父母有抵觸情緒,家長更多的是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殊不知,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會導致性格會變得孤僻,不愿意與人交流。
我們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多抽時間陪陪孩子,
陪孩子一起畫畫,
陪孩子一起出去外面看電影,
陪孩子去參加各種活動,
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關心,自然也就不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2、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哭鬧的時候,家長要去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不喜歡媽媽,媽媽來也管你”。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同時也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3、讓孩子知道哭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孩子哭鬧時,很多家長會強制性的去制止孩子,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孩子只是執著于當下的情緒,而沒有辦法將情緒消化掉,如果父母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表示自己的感受,也許會更加讓孩子聽得進去。
比如在批評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要一上來就劈頭蓋臉的就一頓訓斥,而是要循序漸進的,給孩子一個過渡期適應期,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去適應。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