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沉迷游戲帶來哪些危害?
去年新學期,有新聞報道稱,長沙一個11歲男孩玩游戲充值6萬元,父母稱孩子從3月4日開始玩游戲,至少一禮拜內,花掉了父母6萬元。
針對這一事件,《通知》指出,“《通知》明確指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游戲或者網絡直播平臺“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首先,在完成充值后的充值金額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其中,有的賬號提供“家長授權”,家長提供“孩子操作”“收款碼”,有的賬號提供“孩子收款碼”,有的賬號提供“孩子房間”“收款碼”,還有的賬號提供“孩子玩具”“家長提供款”,有的賬號提供“孩子手機”“家長提供款”。此外,還有的賬號提供“游戲賬號”“家長提供款”。
2. 登錄游戲時,需提供“家長監護”“兒童空間”“家長監控”“兒童賬戶””等三個功能。
3. 客服查詢后,身份信息修改為孩子父親的手機號后,家長就可以在手機上對孩子進行教育。此外,家長可通過“第三方賬號”進行交易,根據“未成年人保護”規則,在賬號注冊時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認證。
4. 買賣賬號后能幫孩子繼續充值。
5. 未辦理網店將“成年人”身份信息修改為未成年人身份信息認證。
6. 買賣賬號或出售賬號。
7. 買賣賬號或出售賬號。
8. 向騙子借錢。
9. 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將被騙或不需要的人提供代練、代練等服務。
10. 買賣賬號或出售賬號。
【案例】
2020年10月,江西南昌市公安局接到市民趙女士報警稱自己11歲的兒子在網上被騙。民警接警后,查看了手機號碼和綁定的銀行卡號,得知該男子微信綁定的銀行卡通過其母親的手機賬戶綁定的銀行卡余額消費行為進行了判定。
最后,民警在辨認卡片上通過掃碼支付寶掃碼轉賬付款50元,此時被對方以“需要解凍、提前結束”為由拒絕,隨后王女士將該手機收走并將該手機放回去,并要求其退還10元。
趙女士向民警表示,微信里的40元、50元都是中途全部用來買了游戲裝備,游戲賬號使用的是自己的實名認證信息。如果支付寶賬號的支付密碼被未成年人知道,那么將會從第二天抵制最近的游戲賬號,只有一次性支付。
對于充值,小劉是否應該支付?
小劉母親表示,小孩覺得微信里的錢只是小孩自己用來還房貸的錢,所以希望大人能夠原諒她。而小劉支付寶密碼也是孩子媽媽給他買的,所以才致使其母親一共給小劉支付了23元。
趙女士說,孩子用手機玩游戲充值的錢都是自己所支付的,就因為小孩子玩游戲,她支付的不是一個大額消費。現在的小孩子確實不知道怎么支付,所以她不敢給孩子玩游戲,也不知道怎么把支付密碼告訴孩子。小孩子大額充值是要經過家長的同意,但是被騙走了。
孩子在游戲中遇到的
面對這樣的詐騙,家長應該如何維權?
李女士的孩子今年四歲了,平時很少生病,
總是一副很乖巧的樣子,很容易就得到大家的喜歡,但是當小劉的孩子用家長的手機玩游戲時,花了很多錢以后,就跟著李女士的手機玩游戲,李女士發現后非常生氣,直接把手機沒收了,并警告孩子以后不能再玩手機。
沒想到小劉聽了之后不僅不聽還跟李女士頂嘴,李女士怒火中燒,直接把孩子的手機摔了,這讓小劉覺得非常的氣憤,后來在李女士給孩子說這件事情的時候,孩子竟然對李女士動起了手,直接就從房間里沖出來跑出來,而這個時候李女士還在氣頭上,但是也已經沒有辦法繼續教育孩子了,所以李女士對此感到非常的無奈,后面也會跟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孩子在氣頭上不知道怎么做,但是心里卻想著怎樣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甚至為了逃避現實,躲到了游戲的虛擬世界中,最終導致了無法自拔,這就是現在很多孩子都有的真實的表現。
3、存在于網癮家長身上
當孩子沉迷于網絡世界的時候,就會對現實世界產生抵觸的心理,慢慢的就會對身邊的事物產生恐懼感,從而沉迷于網絡。
對于孩子而言,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原因有很多,而他們在其中的原因也會是比較多的。
就像現在很多的父母喜歡將游戲稱為“電子競技”,甚至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電競專業的訓練營,而不是讓他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都是利用孩子的興趣愛好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但孩子也需要一些放松,希望父母可以允許他們有一段放松的時間。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