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的孩子一直玩手機,孩子已經玩了5個多小時。這位家長說,孩子總是玩手機,一玩就是大半天,連吃飯都不去吃飯,不打游戲,只和父母說話,現在的孩子已經嚴重缺乏與人溝通的欲望,已經成了人們口中的“留守兒童”。
父母去外地打工,留守孩子小時候缺乏關愛,加上智能手機的誘惑,讓孩子們更加沉迷其中。有一次,媽媽帶著小男孩去鄉下外婆家看望外婆,看到男孩和奶奶在屋里玩手機游戲,于是男孩就對著媽媽喊道“你能不能把我手機給我玩?”“你可以把手機給我玩,你也可以下載一個讓我玩的游戲”,然后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好好學習,就把手機給孩子,在玩游戲的間隙里,男孩打開了游戲,結果一時間一直玩到下午三點,媽媽實在沒辦法,就把手機給他媽媽,并且在孩子把手機借給她的時候,媽媽就一直沒有說話。
而這個媽媽,在沒有說實話的情況下,就直接把手機還給了孩子,孩子的心思根本沒有在手機上,當時媽媽也沒有說話,因為她不相信孩子說的話,而且一個眼神,孩子反而對媽媽的表情有了猜測,甚至還主動和媽媽道歉了,承認了錯誤。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所以說,如果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能很好的處理親子關系,不能很好的處理親子關系,就不要指望孩子自己能夠改變,那么,孩子的改變就會非常艱難,也很難。
其實,這就是我們的心理學中所說的,“踢貓效應”。
根據我們的這個實驗結果顯示,在面對孩子的一些錯誤的時候,會變得更加的暴躁,并且孩子會變得非常無助,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踢貓效應”。
父母的“踢貓效應”會給孩子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
1、自我否定
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力很大,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更加的嚴格。但是卻沒有意識到這種影響力的體現,所以孩子就會將這些事情放在心里,因為這樣的話,孩子才會在與其他人相處的時候,學會討好他人,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性格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的。
2、對外在形象上
當孩子處于一個較為叛逆的狀態下,他會展現出一些獨特的特征,他們有一些個人的思維方式,但是卻并不代表著孩子就一定會這樣,在面對面相處的時候,孩子總是不懂得去體貼他人。這樣的性格也會讓孩子在社交方面顯得非常的被動。孩子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只是一味地遵循著自己想法,不懂得去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樣的相處模式,肯定是不太好的。
3、缺乏社交能力
生活中會發現孩子性格內向,總是喜歡獨來獨往,不懂得去主動與他人交往,他們也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意圖,也不懂得如何去溝通交流,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愿意融入群體,甚至是會導致自閉癥的傾向。
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1、尊重孩子的喜好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因為孩子是自閉癥就去苛刻他,要去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因為自閉癥的孩子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是通過外界的眼光看世界。
2、多點贊許,多點鼓勵
家長要多多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當孩子在取得進步的時候,家長要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家長要給與孩子肯定,給孩子更多的信心,讓孩子更加努力地去做好一件事情。
3、適當的放松
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需要及時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讓孩子更加自信的成長。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孩子學會獨立。
4、陪伴孩子,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的與孩子進行溝通,傾聽孩子的訴說,給孩子正確的指引,讓孩子走出家庭的圈子,家長也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這樣才可以讓孩子真正擺脫“早戀”的困擾,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結語:
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沒有正確的引導,或者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引起孩子的重視,導致孩子出現“早戀”的情況。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8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