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學怎么自律?沒去學校怎么自律?沒按時吃飯怎么長身體?沒完成作業怎么向老師請假?這些都是孩子一天中最長的問題,很多家長為了不上學,才是把孩子逼的喘不過氣來。其實這種問題的出現,大多數的孩子都出現過,我小的時候也不例外。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位伙伴是這樣的,自己的孩子不去上學,還天天要花錢買好吃的,在學校上學,哪有錢花呀?可是現在孩子不這樣了,他爸爸也沒有太多精力管他,他爸爸只好讓孩子每天中午放學去學校門口乞討,孩子放學就把這件事講給媽媽,媽媽沒辦法,只好答應了他。
可是沒想到的是,這樣的教育方法到了五年級就不靈了,甚至更糟糕,這個孩子變得特別內向,也不愛說話,成績也是在班里倒數的。
之前就有一名孩子,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已經開始了抑郁,不上學的念頭。
他說到學校的時候整個人都不太正常了,從這個學生開始,他就感覺到了不正常。
一開始,這位孩子的家庭情況并不是特別好,家長后來瞞著孩子,就給他轉學到普通的學校,讓他在那里呆了兩個月,就跟我說,他覺得活著沒有意義,覺得在學校里就是混日子,不想去學校上學了。
孩子每天都在這種不斷地被“看”的模式,所以,他漸漸地開始出現了焦慮、抑郁、自卑、緊張、強迫、恐懼、逃避、說謊、鉆牛角、裝病逃避、退縮,甚至離家出走等行為表現,但是這些表現在當時家長并不知道,反而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喘不過氣來,最終導致了抑郁。
兒童心理專家黛博拉·麥克納博士在《讓孩子遠離焦慮》一書中寫到:
“讓孩子遠離焦慮,方法不只有這三種,而是只需三種,那就是支持孩子遠離焦慮的正確方式方法?!?/p>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這本書中,作者就針對如何與焦慮的孩子交談,給出了許多方法,如作者就針對孩子所遇到的問題展開談話,告訴孩子:“在感到焦慮時,你可以說:‘我很擔心,你現在可能無法忍受,但我們會無條件地支持你?!?/p>
作者認為,在面對孩子時,應當盡量避免“不經歷”或“沒什么”這樣的想法。
這樣的想法不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良性影響,但它可以使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并且永遠保持良好的心態。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中提到,如何對孩子說,取決于父母的態度。
曾子殺豬,為了讓孩子認真對待,便準備了一根豬狗要宰殺的繩子。
蛤蟆先是問:“你知道為什么要殺豬嗎?”
蛤蟆先生說:“這豬先生不教我,是因為我們不懂如何做人。”
蛤蟆先生的答案雖然是一個絕對的例子,但我認為,與其糾結于如何對孩子說,不如先讓孩子體諒自己。
之前網上有位父親帶著孩子去打暑期工,沒想到孩子沒在?;貋砗?他對孩子說:“你這是給爸爸教訓儉用,不讓他干了,把錢都花了,讓他來承擔一點。”
結果孩子委屈的說:“我們家庭不缺錢。”
其實,孩子說臟話,都是正常的現象。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要堵,而是要了解孩子,從源頭幫孩子解決問題。
而這本書,就是采用了這樣一個好辦法,幫助父母打破孩子的詛咒,讓孩子知道臟話的危害。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做出一些令人討厭的行為,而這一類的話,在中國父母的眼里往往是“毒雞湯”,在國外父母眼中簡直就是萬惡之源。
就像德國作家海曼·費朗認為的那樣,不管是孩子的行為還是語言的問題,是孩子為什么在用臟話來做出某些行為的原因,是因為父母本身也處于一個成長中。
費朗認為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他作為德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曾被孩子的惡言惡語給氣得腦門直跳,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還是從小學生變成了大話精,一意孤行,和父母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糟糕。
德國心理學家海曼·費朗認為:孩子只有在感受到被愛的前提下,才會努力學習。
由此可見,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懂得分析,給孩子愛和支持,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