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沖擊,中國率先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恢復經濟正增長。新時代新格局背景下,一批中小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散發光芒,成為了新時代奮斗中國壯麗畫卷中的一抹底色。
有這么一項運動,自它誕生以來,就充滿著爭議。有多少人愛它,就有多少人恨它。它就是電競,即電子競技,是一種以電子設備作為運動器械進行的、有組織的智力對抗運動。2003年11月18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準,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個正式體育項目。
劉志豪是一名出生在北京的90后,可能他的另一個“名字”更讓人熟悉,前電子競技職業選手“Zz1tai”。他是一名有著近七年職業經驗的電競選手,算得上“電競老人”。可如今退役近兩年的他,還不到24歲。
不少人有“電競就是打游戲”的看法,其實,電競和傳統體育項目一樣,對于選手的天賦、體能、反應要求都很高,是一項非常辛苦的運動。
電競選手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專業化的訓練,包括強化操作、具體戰術執行、閱讀比賽的能力等多層次、多元化的訓練。
為了讓更多喜愛玩游戲的人體驗到電競這項運動,俱樂部曾邀請全國幾百名游戲愛好者參加電競體驗營,并以職業選手的要求對他們訓練一周的時間。
與預想當中的吃飯、睡覺、打游戲不同,每天16小時高專注、高強度的訓練,讓眾多學員紛紛“中途退營”,甚至有的學員產生了再也不碰這款游戲的念頭。
要知道體驗營時長僅7天,而一名電競職業選手,想要出成績、保持狀態,幾乎每天都要如此訓練。
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放下了對電競的偏見。2020年12月17日,電子競技被列為杭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曾經的“游戲少年”,終于有機會在賽場上圓兒時“為國爭光”的夢。
據天眼查提供的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1月,全國共有電競俱樂部381家,共有電子競技相關企業1.2萬家,預計2020年全年新增電子競技相關企業3800多家,同比增長17%。
新聞?多看點
杭州LGD俱樂部測試了700多個孩子?無人通過最低標準
快報曾經報道過,杭州LGD電子競技俱樂部成立于2009年,是國內現存最老牌的電子競技俱樂部之一。
去年以來,很多孩子都來俱樂部做測試,有的是在學校和同學間玩游戲很厲害,就想過來試試看,更多的則是家長帶著孩子來讓他“死心”的。
LGD俱樂部的資深教練、電競教育總監,圈內人稱“六哥”的薛世亮說,來俱樂部做過天賦測試的孩子有700多人,還沒有一個能通過測試,只有一個初三的男孩,各方面條件相對接近天賦測試的最低要求。
薛世亮認為,如今電子競技正在向傳統體育賽事靠攏,行業發展也趨于良性,電競作為一項職業正在逐漸被人接受,但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這個行業很重要,千萬要讓孩子們明白,玩游戲不等于電競。
電競天賦測評到底怎么測的?
為什么這么難?
薛世亮說,天賦測評一套做下來通常需要40分鐘左右,用一系列的測試題目,來評測一個人是否具備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天賦。
第一關,測反應能力。
測試在電腦上進行。當屏幕從紅色變為綠色,被測試者以最快時間按下鼠標。電腦會計算出選手用了多少毫秒(1秒=1000毫秒)。
薛世亮說,普通人的水平通常為200毫秒至220毫秒,也就是0.2秒至0.22秒。職業選手的標準在150毫秒至170毫秒左右,即0.15秒至0.17秒。“我們要求選手測5次,5次中的波動不能超過30毫秒。比如第一次測出150毫秒,后面測出來190毫秒,即使速度很快,但波動過大。波動大在賽場上的表現就會不太穩定,這是教練組不太愿意看到的事情。”
第二關,測動態視力。
這是天賦測試中比較重要的環節。在黑色屏幕中,六個數字一閃而過,被測試者需要看清這六個數字,將其還原出來,輸入到電腦中。同樣,連續測試五次。
薛世亮說,這項測試做得比較好的選手,對手機或電腦屏幕的掌控力更強,在操作時更能觀察到別人的動作。“而且因為視角的關系,他看到的技能速度相對普通人會變慢,更容易躲掉技能攻擊,團戰生存能力會比較強。”
第三關,測手眼腦的協調反應。
這一關測試規則很簡單,當有綠色的燈亮起來時,把它按掉。
一般人通常能做到600毫秒,職業玩家能做到400毫秒以內。
最后一關,懸空測試。
這是連職業選手都覺得有點恐怖的測試。
要通過懸空測試,需將一個測試筆插入儀器的孔槽中,并且堅持60秒不碰到孔槽的任何地方。測試用的孔槽直徑3毫米。
薛世亮說,能通過這個測試的選手比例在10%到15%左右,而職業選手平時訓練時,需在直徑2.5毫米孔槽中堅持60秒,難度可想而知。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