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在家如何陪伴?
案例1:
我今年16歲,我正在上初三,父母希望我的學習能夠好一些,在學習方面給予我幫助。我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但在初一的時候,我的父親很忙,每天回家都只顧著玩手機,也沒有什么時間陪我。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時候,我的生活還算比較簡單,我每天除了做作業,其他時間都在家里玩,根本沒有和他們溝通,后來我就退學了, 和他們出去打球,到最后,我都不知道我過得怎么樣,別人問我有什么好的生活,我好像都沒什么好轉,上學開始掛科,成績一落千丈,我開始封閉自己,害怕和別人交流,慢慢開始不愿意融入群體,甚至覺得自己沒有人愛我。我和他們溝通的時候也是把自己鎖在房間里,除了吃飯,他們很少和我說話,我整天都是郁郁寡歡的,開始變得自閉,什么事情都不想跟父母說,只是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那是我第一次恐懼癥爆發的時候,但是我后面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會跟父母說我想要什么了,那是因為我知道我在父母面前沒有安全感,不自信,我怕我做不好,我怕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害怕自己不被父母理解。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樣才能讓父母開心起來。
現在看到我的這篇關于父母真正想要什么的文章,我覺得我很感謝,現在聽了我的文章,我知道了我有很多的父母不愿意接受孩子的長大,我也知道應該接受孩子會有青春期,而我一直不愿意接受孩子長大。
從我的文章來看,父母們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很容易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和孩子對抗,和孩子爭強好勝,對孩子的要求會有求必應,要孩子去做就去做,不要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權威受到了挑戰,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就會出現各種叛逆行為。
第二個錯誤是和孩子爭強好勝。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優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差,對孩子的要求也會比較高,經常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做什么事,都是不好的,從而產生自卑心理。特別是上了初中以后,開始產生對異性的興趣,尤其是女孩子,這是很正常的心理變化,家長也不要過分的緊張。
第三個錯誤的教育方式是比較方式,有些家長比較簡單粗暴的去教育孩子,見到孩子就一頓打,認為這樣孩子就能長記性,從此以后就不會再犯錯誤了。事實上,家長這樣做根本無法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效果,反而使孩子有逆反心理,會更加的不聽父母的話,甚至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第四個錯誤的教育方式是羞辱貶低。有些家長特別喜歡羞辱貶低孩子,孩子做錯事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標準就大發雷霆,一味的貶低打擊孩子,這樣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變得越來越叛逆。
教育方式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因為害怕挨打挨罵變得越來越膽小、怯懦。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很少去理解他,總是否定孩子,這也會導致孩子變得自卑。
第五個錯誤的教育方式是有條件性的愛。有些家長總是以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標準,對孩子過于滿足,會導致孩子沒有任何的要求。或者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于嚴厲,總是對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要求,這也會導致孩子形成一些不健康的習慣。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不良的行為,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我們要正視孩子的錯誤,并且及時改正孩子的錯誤,不能一味的去批評,并且要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應該做,什么事情不應該做。這樣的話會對孩子產生很多的負面影響。家長要意識到孩子的錯誤,要明白自己的錯誤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所以說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用暴力的方式方法,要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當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一點,盡量不要打孩子。
最后一種是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的狀態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狀態。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盡量不要去打孩子,尤其是打的時候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聲呵斥,不要在孩子面前打罵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明白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但是很多時候孩子因為在特殊的情況下,他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去理解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養成凡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叛逆的情況,家長們不要急于去責罵孩子,而是要先去了解孩子出現叛逆的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因為孩子在出現叛逆的情況下,家長們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傷害到孩子。
3.多給孩子一些陪伴
其實很多孩子在叛逆期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時候都是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所以家長們要多給孩子一些陪伴,不要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家長們要多給孩子一些陪伴,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也要多陪陪孩子,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這樣的壞習慣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