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發展差異對孩子的厭學影響有哪些?
學校的環境,人際環境,網絡環境,疾病,甚至是毒品的環境。
學生個體差異,也是比較重要的原因。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厭學的學生不是單一因素的產物,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學習成績
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是因為粗心,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厭學。
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是因為不聰明,而是因為學習的動力不足,對學習沒有興趣,導致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
2.情緒情感方面
很多孩子的厭學情緒就是因為出現了情感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因為覺得學習枯燥乏味,覺得自己沒有特長而產生了情緒,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對學習沒有信心,覺得學習太苦了,覺得自己怎么都學不會,最后導致厭學的想法。
還有的孩子是因為人際關系問題而導致情緒情感方面的問題導致孩子不愿意去學校。
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家長經常吵架,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傷害,對學校產生了恐懼,不愿意去學校。
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家庭關系緊張,家庭成員經常吵架造成的,孩子不愿意去學校。
還有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學,原因是因為父母關系不好。
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經常吵架,家庭關系緊張,導致孩子不敢上學。
我女兒上高中時,有一次因為老師把她叫到辦公室批評她,她回來后說班主任老師總是針對她,這讓她很生氣,而且脾氣也很大,經常在辦公室里罵人。
當時我女兒很害怕,還跑去找班主任,班主任一批評了她,讓她罰站在墻角反思,還訓斥她不許吃飯,結果老師把她單獨留下了,從此以后她就不去學校了,整天睡到中午,然后情緒就特別低落。
我問她怎么回事,她說:“我感覺老師特別針對我。”
我又問她:“那你覺得你害怕什么呢?”
她說:“我害怕數學老師,每天晚上都恐懼數學老師,不敢去學校,因為數學老師總是針對我。”
我一聽就明白了,原來她這次數學考試沒考好,是因為自己沒有考好,心里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于是我就跟老師說,我感覺數學老師針對我。
然后她就很開心地跟我說,其實老師這個想法是非常正確的,她當時還表示非常理解,認為自己的女兒只是有點偏科,但是暫時還沒有學會。
聽了這個想法,我覺得這位學生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我不知道這位同學的未來在哪里,就怕孩子萬一遇到一個意外事件,自己的這種擔心和焦慮也會被放大了。
所以我想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有的孩子擅長畫畫,有的孩子擅長游泳,有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強,有的孩子音樂聰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并不囿于某一個成績。
所以,你的焦慮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你要做的,并不是將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這上面,而是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內在發展,在發現他的一些特長之后,加以培養。
其次,你要學會把控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焦慮的狀態。
假如焦慮屬于自己的情緒,那么就不要讓焦慮左右了你的生活。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是關注他的表現。
作為父母,焦慮的時候,請記住自己的情緒是最重要的。
假如焦慮屬于自己的情緒,那么就不要想著去控制他,更不能對孩子發脾氣。因為發脾氣不僅會讓孩子感受到害怕和痛苦,也會損害他的安全感。
如果你用更加理性的方式來對待焦慮,就不要試圖控制孩子,其實在這種狀態下的“好孩子”往往很難真正得以學習,很難擁有出色的表現。
我們應該努力去看到孩子的優勢,幫助他去創造自己的生活,從而克服焦慮的情緒。
在養育焦慮中,我是這樣做的: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中,情緒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管理情緒。
孩子焦慮,是父母的正常反應。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焦慮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壓力。
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保持一種高強度的壓力,其實我們的身體就會受到一定的壓力。就像是一個惡性循環,這時我們一定要時刻警惕,萬一哪一天我們身體不舒服了,我們還是孩子的父母。
家長不應該把自己的壓力和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你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
如果我們的孩子壓力太大,或者在家里的時候,父母總是這樣對孩子,那孩子們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當我們的孩子把這種壓力和這種焦慮轉移到了學習上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學習太難了,壓力太大了。
其實我覺得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對孩子的期望也會很高,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孩子越長大,我們的壓力越大。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