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厭學早戀,已經成為當代孩子學習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從“厭學”到“厭世”,從成績上,父母和老師無計可施到反感,再到家長的無奈、老師的打罵、同學的嘲笑,然后到最后承受不住的委屈爆發,形成這個過程。
現在,我們發現,很多厭學的孩子不是不想學習,而是學習很困難,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在學習上幫幫忙。我們看到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特征,別人學習好,他也愿意,但是成績特別差,而且很努力,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就是學不好。這種孩子我們該怎么辦?
一、轉變一下認知,轉變一下評價標準。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為什么會厭學?實際上有很多的因素,但是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些因素是造成厭學的關鍵因素,只有去分析這些因素,才能從源頭找到突破,也只有了解了這些因素,才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
1、是否對孩子學習進行了過高的期待,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
如果我們對孩子學習進行了高期待,我們會發現孩子對于學習的努力程度和成果,似乎與我們的期待有些許差異,如果我們對此缺乏了解,就會覺得孩子的努力是無濟于事,從而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打擊,無疑就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而當我們對孩子抱有了更高期待,就會進入到一種緊繃的狀態,孩子的成績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要認識到孩子的成績并非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他和別人的成績也不完全是一樣的。
不要盲目攀比,要讓孩子知道現階段的努力是有用的
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現狀,從中找到孩子的優點和不足,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在下一次考試時變得更好。
三、不打不罵,教你輕松應對“考砸”
1、 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當你的孩子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時,請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請給予他們積極的暗示,比如告訴他“你真棒”“你真厲害”。
這樣的暗示能讓他覺得自己很努力,同時也能給他帶來動力,
這能讓他產生強大的內在學習動力,并且會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
2、 把孩子當“小孩”對待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觀眾效應”,
即指出他人的情緒變化和情感反應,并對其進行適當的反饋,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可以給予積極的反饋,例如“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媽媽很欣慰,下次一定能考好”等等。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他讓兩組人員觀察被試進行測試的人,不同表現的人都寫的特別詳細的評價,結果表明,不論當時的反饋還是剛剛好的反饋都有極大的區別。
研究人員對兩組的人進行了這樣的“表演測驗”:
測試結果一開始,所有的人都表現出明顯的不滿意的情緒,其中一組是“你很難受”、“很傷心”、“很傷心”。
而第二組的人,被測試的人都畫了相同的畫,而第三組則是“有很多朋友”,而最后一組都畫了相同的畫。
而第三組和第四組的人都沒有完成拼圖,最后一種小組的人僅有一幅畫了幾幅畫。
很多人說,人不喜歡說話就去工作吧,容易嗎?工作就是一個很枯燥的過程。就像在學校學習一樣,雖然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上能學會,但實際上老師們只是在做無用功。
那么作為家長,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我們要看到孩子的情緒
,幫助孩子分析事情背后的原因,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要把情緒帶回家,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實在不愿意,我們也要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有些孩子總是在自己難過的時候不哭,還有一些孩子會表現出對周圍的人或者對事物提不起興趣,家長需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是很正常的。
如果孩子想要玩具的話,那么就要把他們的玩具收起來,讓孩子懂得如何合理的去分配時間,才能讓他們自己開心。
還有一些孩子平時性格比較內向,或者是喜歡一個人獨處,在做事的時候總是三分鐘熱度,很難做好一件事情,而且還喜歡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那家長就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而不是通過強迫孩子去和陌生人交流。
我覺得如果孩子真的是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那么家長可以每天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出去走走逛逛街,讓孩子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放松一下身心,可以讓孩子在手機的虛擬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第五,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以身作則,無論多么喜歡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那都是不正確的,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少玩手機,如果家長有這樣的行為就需要注意了,家長可以試想一下,你在玩手機的時候,即使你在寫作業,你在玩手機,孩子想和你交流互動,你在看手機,孩子在想和你交流互動,這樣的互動是有沒有意義的?如果孩子在寫作業,你在看電視,那么孩子能靜下心來學習嗎?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