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逃課的孩子適合去什么學校
心理學家 蔡元培
心理學研究者 周美林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很多孩子在初中之前,都是聽話、聽話的孩子,也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很多事情也因為父母的管教產生了逆反心理,和父母對著干,可是當孩子進入到高中階段以后,他們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老師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再像小學時期那么靠打罵來進行糾正。
現在他們更喜歡與同齡的人交往,遇到問題更善于向他人傾訴,有強烈的自我主張。
當孩子出現厭學逃課逃學,不愛學習,迷戀游戲,甚至早戀的情況,很多父母頭疼的原因就是孩子太貪玩,不愛學習了。
在《好孩子,壞孩子》這本書里,作者是這樣告訴父母的:
你的孩子是你的,不是你的。
他們經歷了太多的磨難,遭遇了太多的不公平待遇,甚至受挫、失敗,而我們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是他們的,并且他們擁有獨立的自我。
這本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責任都推給孩子,讓孩子去承受他所遭受的痛苦。
給孩子心理傷害,永遠比身體上的傷害要嚴重得多。
不要讓孩子患上心理疾病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鯊魚效應”。
就是說,當鯊魚沖你吼叫的時候,你會說:“你怎么像條蛇一樣,你比我都強!”
這就是一種心理暗示。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不應該用“打”來教育,而是應該用“費斯汀格法則”來教育孩子。
這個法則指出了當一個人在犯錯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進行打罵,而是應該通過“打”來教育。
“費斯汀格法則”中有一個很形象的解釋,叫做“沖擊法則”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做了一件錯事之后,下意識的反應是想要做出反應。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父母的行為讓孩子感到痛苦,那孩子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對于家長來說,只要注意到孩子“不聽話”的行為,就可以用“費斯汀格法則”來教育孩子。
什么是“費斯汀格法則”?
《讓孩子自覺的自我約束》中說:
讓孩子自覺的自我約束行為,不是靠說教,也不是靠打罵,而是通過不斷約束和引導,使其養成習慣。
對于不聽話的孩子,父母應該采用“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就是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正面管教,包括正面管教、溫和而堅定,但要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正面管教實際上包括4個步驟:
1. 確認孩子的感受
父母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想法和意圖,清楚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和原因,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
2. 肯定孩子的長處,并幫助他認識和改正錯誤
對于孩子的短板,父母也可以通過表達能力來著重培養。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可能會說:“我畫得太丑了。”這時候父母可以說:“我看到你畫的畫很漂亮。”這時候父母要真誠地說:“我很高興,你繼續保持。”這樣既肯定了孩子的長處,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哪方面還有欠缺,會做得更好。
3. 給孩子機會去表現自己
父母不可能永遠都是那個完全不管孩子的人,當孩子有了獨立的能力以后,他的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他就會開始思考這件事情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去表現自己,如果孩子真的有很大的進步,我們就可以適當的給孩子鼓勵。
父母在夸孩子的時候,不要只顧著說“你真棒”“你真厲害”,而是應該要具體一點,這樣孩子才會有動力繼續的去做下去。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
“寶寶,今天你回家和媽媽說:媽媽今天在學校都發生了什么開心的事情,你說說說我是怎么做到的?”
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會孩子換位思考
當孩子想要對某事做出另一種選擇時,不要用封閉式的話來拒絕孩子,讓他把真正的想法說出來。孩子說出來,其實才是他自己發現真正的想法,這時的他是在做自己的選擇,并不是故意要與父母作對。
父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要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成為獨立思考、擁有幸福人生的人。
“不管教”理念并不是只是父母不作為,而是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在我們對孩子的管教過程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會有擔當、有責任感、有擔當。
5、孩子的成長需要“放任不管”
父母管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沒有人愿意被任性的孩子所束縛。如果孩子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得不到社會的幫助,他們就會陷入迷茫,自我放棄。
父母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生活日常生活,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