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玩手機的手工玩具有很多,最近就有這樣一個新聞報道,讓所有父母感到抓狂:7歲男孩孫建豪玩的“穿越火線槍戰”游戲,用另一只6歲的小手挑戰,看到槍靶在自己腦袋上,于是想到了這個好玩的“穿越火線槍戰”,立刻進行了更改,重新設置出飛行軌跡。
除了游戲,父母還可以設置一些運動類、舞蹈、棋類、學習班等激發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用藝術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去填滿他們的時間。
“小小的手機,藏著做父母的哲學”,有的家長說,“是的,手機對孩子影響太大了。”但是從實際行動上,來看,手機等多媒體工具對孩子的影響真的是很小很大。如果家長能對孩子多一些陪伴,讓孩子放下手機,把心思和精力放到學習上,相信很多家長會擔心,這樣做會不會起到反作用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手機等多媒體工具的出現,也讓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關系變得更加緊張。有家長說,孩子都不愿意溝通,只要一部手機,就是他的世界。
有些家長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約束。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3歲以下的孩子正處于前運算階段,他們能聽得懂道理,卻不能把話說完整,所以在聽取家長指令時就需要家長把話說得再完整一些。
在溝通中,家長要做到“五要”:
1、要清晰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行為。
比如:一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以后。目標要具體、明確,便于測量。
相比“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就更容易測量。目標具體、明確,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的目標需要哪些方面的獎勵,如果約定好就要做到什么,如果沒有實現,要給予孩子相應的懲罰。
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約定書面化,并張貼在家里的顯眼處,讓孩子和家長時時刻刻看到。
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不能姑息。如果不追究違約責任,約定就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約法三章”的 “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的“約法三章”,是最重要的一條,如果前一天晚上沒完成,那么第二天就不能再完成。要讓孩子明白,約定的內容一定要有獎懲措施,否則就是耍流氓。
在孩子們沒有形成習慣的時候,家長的教育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有的孩子回家就開始玩手機,不聽家長的話,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沒有規則的教育。家長沒有和孩子們約定好使用手機的規則,手機有些時間是自己定的,有些時間是家長監督孩子定的,讓孩子自己來定。
這樣,孩子就能夠建立起一個合理使用手機的界限。當然,家長也可以給孩子制定好使用手機的規則,與孩子協商規定好使用手機的時間和條件。比如,什么時候可以玩手機,玩多久。什么時候必須學習,寫作業之后才能玩。這個過程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不需要操之過急,但一定要有原則,不能一刀切。在孩子的心里就會覺得這是對的,有自己的主見。家長們一定要認真地引導。
第二點:樹立規則意識,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發脾氣,對孩子的態度不尊重,經常發脾氣。這一點都是 個很難的,而且很多父母往往會因為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就對孩子大發雷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