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奇葩說》“零零后”迷之自信地宣稱,她自己的公眾號月入十萬,并聘請媽媽當助理給她發工資時,當一群6到12歲的小演員出演《白蛇傳》,演技碾壓很多90后演員,被稱為“老戲骨”的時候,當TFBOYS在年輕人當中引起爆炸級的追捧時,你可能才意識到,我們和零零后之前,相差的不止是年齡。
新新人類有著更廣闊的視野和學識,對事物和人的看法總是別具一格。他們仿佛剛出生的太陽,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著自己的光與熱。很多人用熱情、無懼、創新、獨立來形容零零后,極盡溢美之詞。可是,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標簽背后,自卑卻不知何時已經侵蝕到零零后的生活當中,而且呈現出急劇低齡化的趨勢。

越是衣食無憂的一代,卻越是憂心忡忡,孩子的反差,讓很多家長措手不及。
01 自卑5歲娃,不愿去幼兒園“丟人現眼”
本來在幼兒園上的好好的,最近一段時間5歲的男孩慶斌(化名)卻開始厭學了,對于去幼兒園他總是很抵觸,甚至要輟學回家。萬般無奈,父母只好請幼兒園老師通過電話來和兒子談心。
談話中,父母才了解到,原來上周姑姑家的哥哥要去學網球,但爺爺奶奶并沒有讓慶斌跟去,姑姑家境優越,哥哥要學習網球、小提琴、滑雪、演講等多個科目,而且每節課都價值不菲。爺爺說哥哥有資本“燒錢”,慶斌只要學好課本就行了,這讓孩子覺得特別委屈,他哭過鬧過,可結果還是被爺爺送去了幼兒園。

“打網球和打羽毛球好像差不多,只是球不一樣吧?”回到幼兒園的慶斌依然對此事念念不忘。不滿、自卑、不理解,充斥著他幼小的心靈。其實類似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次了。平時哥哥不穿的名牌衣服,有的甚至是全新的,在給慶斌的時候媽媽總是拒絕,媽媽告訴他說,不要穿別人的舊衣服,要穿就穿新的。可是慶斌小小的衣架上面,卻鮮有名牌。
幾次對比下來,慶斌越發自卑,沒自信,甚至認為幼兒園小朋友們也瞧不起他。他們中間有的已經去過3個國家游玩了,有的小朋友現在就可以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可慶斌卻覺得,自己在家里都是低人一等的,索性就封閉自己好了。
了解到慶斌的心路歷程,我們才發現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并非淘氣和叛逆,而是他在比較中“喪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從而產生了深深的自卑。

02 物質越豐盛,孩子越自卑,這可不是悖論
幼兒自卑是指幼兒出于某種原因懷疑、輕視自己,在社會交往或集體活動中懦弱害羞和畏懼。是什么原因讓零零后也開始自卑起來了呢?
孩子為什么會自卑,主要是這三大原因
物質條件滿足不了孩子的高需求
現代社會,僅僅吃得飽穿得暖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對于兒童也是如此。他們對物質的要求和標準,遠非“吃糠咽菜”的一代人能理解的,老一輩人說這是慣的,或者說是“作”,但年輕的一代肯定不認同這些觀點。在物質上更豐富,有更多的選擇,甚至要和名牌掛鉤,才是他們對物質需求的最基本訴求。
接孩子放學要比車,上體育課穿的球鞋要比牌子,西餐、電影、名牌包包,這些都成為孩子比較的對象。不僅僅在物質上,現在的孩子對身份、地位都有著敏感的認知。一位全職媽媽吐槽:當時為了照顧孩子辭去了工作,辛辛苦苦拉扯孩子送進幼兒園,如今卻被女兒嫌棄。別的媽媽要么是職場精英,要么是公職人員,只有我是“無業游民”。當物質條件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時,自卑感油然而生。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少之又少
因為缺少陪伴,孩子的安全感極差,歸屬感也很淡薄。他們或者被早早地送進了托管班,或者常年和爺爺奶奶為伴,成為留守兒童,最缺乏的恰恰是本應該和自己有著親密關系的父母。爸媽每天早出晚歸,時常加班,趕上周末還要有大人的聚會或者培訓,孩子等來等去成了一場空。
“一場運動會下來,來陪伴最多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姥姥爺,其次是媽媽,而爸爸的出現則是稀客。”一位資深幼師說,“這種情況特別普遍,父母給孩子留下的時間特別有限,很多父母甚至將陪伴孩子排在了一天中工作、生活的末位,第一順位當然是掙錢了。”面對日益加大的生活壓力,這種排序似乎也無可厚非,只是長此以往,孩子也自覺地將本身排在了家庭的末位,他們會認為父母并不喜歡自己,自己是最不重要的,因為自己不夠好嗎?
要學的技藝太多,迷失了興趣和方向
以前大家總受技多不壓身,現在卻反而因為兒童能接觸到太多的技藝而喪失了自己的興趣和方向。每一年,文化課程的學習就占用了大部分的時間,而除此之外各種名目繁多的培訓班和興趣班,讓孩子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和選擇障礙癥。
跆拳道、樂器班、舞蹈課、書法比賽……竭盡所能,可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天賦也是不同的。因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能,也不可能每一個科目都做到出類拔萃,因而在和其他孩子的比較中,總會感覺自己落于下峰。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是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排序的,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就會追求更高的需求。在興趣上,在自我實現上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這會讓很多孩子有深深的無力感和自卑心理。

03?兒童自卑的三大表現
有的家長說,小孩子懂得什么叫自卑,你都懂得,他為什么不懂得?
有的家長說,孩子尚小,只是膽小的一種表現,長大后就好了,在這件事上順其自然,你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些幼兒自卑的表現,家長一定要警惕。
做事缺乏主見,拒絕挑戰
面對游戲和課堂提問,小朋友總用“我不會”、“我不敢”、“我不能”等拒絕的話語來回避。他們喜歡生活被家長和老師包辦,拒絕自己拿主意,也不接受挑戰。
喜歡獨處,不愿與別人交流
內向絕對不是一個貶義詞,但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則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的表現。這類孩子往往不會主動提出問題,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內心體驗。
害怕在公眾場合說話
面對陌生人,或在課堂、公共場所,以及親人的婚禮,春節聚會等場合沉默不語,害怕說話,甚至想要隱藏自己,那你的孩子可能正處于自卑的陰影之下。

04?改善,而不必期待完美
一個孩子身上有85%的優點,可家長和他自己揪住的,卻偏偏是那不完美的15%。
為了小概率而否定自己,這樣的自卑,是否對自己“判刑過重”呢?
讓我們努力讓孩子擺脫這種自卑的狀況,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
多鼓勵、少批評
0到6歲前,也就是普遍意義上的學齡前,兒童正處于邏輯思維、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往往會將成人的評判作為對自我價值的一種重要判斷。得到鼓勵多于批評的孩子,自信心更強。
教會孩子注重體驗和過程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彈鋼琴,但她對考級這件事卻很排斥,那家長又何必強求呢?要讓孩子注重體驗和過程,而非急功近利的要成果。她或許不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多高的成就,但你不能否認和剝奪在此過程中帶給她的滿足和快樂。
找準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
人無完人,孩子更是如此。他們發展的可能性有很多,前景也很廣闊。家長應在觀察和實踐中發現并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不要一味的攀比和否定。從小到大,要讓孩子找準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找到人生的定位,如此才能減少和消除自卑心理,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