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群里看到一些媽媽聊天時說道:
“我家孩子膽子越來越小了,還沒有教育他,就看到孩子在瑟瑟發(fā)抖。”
“學校里要表演節(jié)目,老師選中了他,誰知道孩子說自己不敢,然后沒有答應老師的要求。”
“在幼兒園,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也不反抗,回家也不跟爸爸媽媽說,有時候感覺他特別慫…”
從這些媽媽的聊天中看出孩子變得自卑、膽小,這讓很多的父母焦慮,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出息,凡事不敢出頭。
我們不想讓孩子成為熊孩子,但也不能讓孩子成為慫孩子啊!
自卑心理給孩子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可小覷。
孩子本該有個幸福的童年,無憂快樂的成長。而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孩子常常會無緣無故的郁郁寡歡,情緒低落,不敢和別人打交道。
01、你的孩子是否具有自卑情緒?
有的父母說:“我覺得我的孩子,在過去小學感覺挺自信的呀,也沒有什么不好啊,不知道為什么到了中學他就這樣的自卑了呢”。
● l 什么是自卑?
心理學上把自我否定的表現(xiàn)稱作自卑,自卑的主要原因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覺得自己不行什么也干不好。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指出自卑的表現(xiàn)有很多種,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
三個孩子第一次來到動物園,當站在獅子籠前時,第一個孩子躲在媽媽身后膽怯地說:“我要回家。”
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用顫抖的聲音說:“我一點都不怕它。”
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問他的媽媽:“我能向他吐口水嗎?”
實際上這三個孩子都感到了害怕,但是每個人的表現(xiàn)卻不相同,因為他們是依照各自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模式所做出的反應。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能看出自卑不僅僅是怯弱,言語偏激、脾氣暴躁、自命清高、否定別人、假裝自己很厲害等不良行為都是自卑的表現(xiàn),父母萬萬不能忽視,當孩子有這些表現(xiàn)時一定要重視,及時幫助孩子消除自卑。
● l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自卑?
一個人是否有自卑情緒,在其童年時就基本能看出來,除非發(fā)生重大變故,否則自卑性格的形成大多起源于孩提時代。
那么,你的孩子是否具有自卑情緒,可以通過以下十個問題進行測試:
1.孩子是否得到過家長或老師的多次獎勵,或者別人的夸獎?
2.孩子在家或在學校是否被批評過很多次?
3.孩子的性格是否特別內向、膽小、害羞?
4.無論什么競技比賽,孩子都不愿意參加,只因為害怕失敗,被人嘲笑很差勁?
5.孩子是否不喜歡說話,覺得自己沒有優(yōu)點?
6.孩子是否認為自己在家是個好孩子?
7.孩子是否認為父母或老師很喜歡自己?
8.孩子是否認為自己很優(yōu)秀?
9.孩子是否認為自己承受能力差,或者無法克服身邊的困難?
10.孩子是否有很重的猜疑心,而且容易嫉妒別人?
答案解析如果以上的問題,有七個以上問題的答案為“是”,則說明孩子性格內向,受能力差,有很重的猜疑心,容易自暴自棄,甚至容易嫉妒或貶低別人。說明孩子的自卑情結嚴重。
如果以上的問題,有四個以下的答案為“是”,則說明孩子能很好地正視自己,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人際關系融洽,是個較為自信的人。

圖片源于網絡
02、自卑感不是與生俱來的
關于自卑情緒的形成,有人總結得好:當嬰兒躺在媽媽的懷抱中時,是不會有自卑情緒的;自卑情緒的產生,一定是后天某個事件、某種歧視或某個打擊所造成的,它不是天生存在的,而是具有習得性的一種體驗。
在網上讀過這么一個故事:
音樂老師經過操場時,被一陣動人的歌聲給吸引了。她循聲望去,發(fā)現(xiàn)平時沉默寡言的寧寧正一個人陶醉地唱著歌。
“太好聽了!”歌聲停了,音樂老師拍著手走過去,驚喜地說,“寧寧,沒想到你還有這么好的嗓音!平時在教室唱歌,為什么聲音就放不開呢?”
寧寧像一只受驚的小鹿般看著老師,羞紅了臉。
“寧寧,我的合唱團正需要一個主唱,就由你來擔任,好不好?”
“不不不!”寧寧慌亂地搖手,語無倫次地說,“不行……我不行……唱不出的……”
“為什么?”音樂老師奇怪地問,“你就像剛剛那樣唱就可以了。”
“大家都說我長得像小貓,聲音也像小貓,我第一次上臺就被大家嘲笑。”
寧寧的聲音低低的,旋即抬起頭,說,“老師,你還是讓馨馨當主唱吧,大家都說她唱得好。”
“她唱得是很好,可老師更喜歡你的聲音,清亮得像百靈鳥。”老師熱切地看著寧寧。
寧寧懷疑地看著老師,還是固執(zhí)地搖頭:“我不行,我不唱!老師再見!”
說完,寧寧一溜煙地跑掉了。
寧寧的歌聲雖然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但“第一次上臺就被大家嘲笑”的經歷在寧寧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傷痕,而這傷痕正是寧寧自卑的主要原因。她不斷地否定自己、拒絕老師,也正是因為第一次的打擊讓她失去了自信。

正如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分析:童年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淡忘,甚至消失于意識層中,卻會在潛意識中被保留下來,對人的一生產生恒久的影響。
因此,童年時期產生的自卑感通常會伴隨人的一生。而童年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環(huán)境,尤其是家庭環(huán)境,可以說孩子自卑的根源多半來自父母的態(tài)度。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回到家中,父母可以及時地給予安慰和鼓勵,那么孩子的自卑或許就可以被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而假如連父母都不認可孩子,一味地打擊孩子,那么孩子很容易就會產生悲觀、自卑的情緒。
可見,要想讓孩子健康陽光地成長,就要努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信任、溫暖和愛的環(huán)境,寬容地接納孩子的一切,杜絕所有打擊和貶低孩子自尊心與自信心的表現(xiàn)與行為。也就是說,父母的信任與賞識,是幫助孩子消除自卑、樹立自信的良藥。
03、別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家孩子的自信
月月和林林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月月的父母都是大學畢業(yè)生,現(xiàn)在是高級白領;而林林的父母文化程度比較低,靠擺攤發(fā)家致富。
兩個孩子在同一所幼兒園上學,小學又分在同一個班級,從此,數(shù)落孩子就成了林林家的“家常便飯”。
“你看看你,寫字寫得像狗爬一樣,你再看看月月的字,多工整、多漂亮!”
“人家月月又考了100分,你才考了95分,剛上小學就比別人差,以后功課難度大了,你還跟得上啊!”
“聽說月月作文競賽得了全校第一,你呢?你就是得個第三名,也能讓我們臉上有光啊!”
天天聽到這樣的數(shù)落,林林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愛說話了。
有一次,林林的媽媽當著月月媽媽的面又數(shù)落林林,月月的媽媽聽不下去了,說:“你們家林林也很棒啊,上次模型組裝賽不是得了一等獎嗎?”
“那個有什么用啊!”林林媽媽叫了起來,
“她就是在這些跟學習無關的事上最來勁了!又不能當飯吃!什么時候她能在學習上跟你家月月一樣有出息就好了。”
說完,她又嘆氣:“不過也怪不得孩子,你們兩口子都是高智商人士,我和他爸是粗人,文化程度低,孩子智商自然不如你們家孩子。”
聽了媽媽的話,林林的眼淚在眼眶中直打轉,默默地轉身走開了。
從那以后,無論什么競賽,林林都不愿意參加了,也不愿意和月月做好朋友了。
林林畏懼競賽、不愿意和月月做朋友,實際上是自卑心在作怪。
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不是別人,正是林林的父母。
要說自卑,林林的父母心中也有自卑。
“投射認同”的效應
在心理學里面的客體關系理論有一個概念叫做“投射認同”。
如果父母一直打壓批判,并且讓孩子感到自卑,那么真相是很有可能父母自己也是自卑的。
孩子感到的自卑,其實是父母內心的自卑感被投射在了孩子身上。
像上面事例中,因為林林父母的學歷不如月月的父母,所以他們就感覺低人一等,這個從林林媽媽對月月媽媽所說的話中可以看出。
這種根深蒂固的“低人一等”的想法,影響了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正確評價,認為林林理所當然不如月月,即便是模型組裝賽得了一等獎,那也是“不務正業(yè)”。
由于看不到孩子的長處,他們總是對孩子不夠滿意,因此事事否定、指責,最后讓孩子萌生出自卑之心。
04、消除孩子的自卑這樣做
俞敏洪曾經花十年時間才從自卑中走出來,他說:”自卑是一種比狂妄還要糟糕的情緒,因為它導致你怕失敗,而什么都不敢去做。”
克服自卑心理,幫助其樹立自信心,是父母幫助兒童進步的關鍵。
那么如何消除兒童的自卑心理?
根據兒童具體情況,采用一些效果顯著且易于操作的方法,以下方法可供參考:
● l 告訴孩子,不是只有你自卑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阿德勒曾說過,所有的人都有那么一點自卑,無論他是高官巨賈還是市井平民,概莫能外。
也就是說自卑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其實適度的自卑可以使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激發(fā)人奮發(fā)向上、拼搏進取。因此,自卑感及其對它的克服、超越,可以使人完善自我,是人走向成功的起點和橋梁。如果沒有自卑感,也就沒了進取心。
其實人人都會產生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要正確對待自卑,不要只看到自卑的危害,更不能因為自己自卑而自卑。
● l 鼓勵認可
首先要從點滴小事就去認可孩子。
比如孩子自己去做拼圖游戲,不一定必須把整個拼圖拼好才去贊美,也許有一塊圖案,拼了好長時間,最后孩子自己找到了,我們也要給予認可和表揚。
其次要讓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做好。當孩子面對一件事情有畏懼心理的時候,父母就要鼓勵孩子去嘗試。
孩子很想玩滑板車,但總是覺得自己可能學不會,父母就需要幫助孩子去嘗試,一旦成功了就需要去認可。
還可以在家里安裝一個成績欄,只要孩子做得好,就給孩子一個小紅花,讓孩子能看到自己的成績。
● l 教孩子一招“自卑補償法”
父母要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從多角度辯證地看問題,形成“合理化認識”。
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差時,可以強調考試時臨場發(fā)揮不好或考試環(huán)境不利等其他外在原因,以減輕自身的壓力。
同時要教孩子利用自卑補償法和轉移等心理防御機制以保持心理完整或平衡,認識到某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完美和豐富進行補償和糾正。
通常可以使孩子從兩個方面進行心理補償:
一是以勤補拙
如果某方面的不足,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夠而潛力沒有充分發(fā)揮,那么就以最大的決心和毅力去使缺陷變?yōu)橥昝馈?/p>
二是揚長避短
學習一般,可以通過訓練,諸如書法、雕刻、繪畫、音樂等獲得他人所不及的特殊能力。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理智地對待缺陷,尋找合適的補償目標,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就能把自卑轉化為一種奮發(fā)圖強的動力。
結語:
父母對于自卑的孩子,要做的發(fā)自內心的去認同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好的,是有人愛的,即使不需要那么努力,那么成功。”
因為,好的教育就是治愈自卑的“良藥”,而自卑感的消除,往往來自于被愛的體驗。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