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學習這件事,相信許多家長朋友都有很頭疼。
許多父母為孩子上學的事,形容是操碎了心都不夠。
前段時間有位家長拍視頻,要退出家長群。
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
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自己承擔了部分老師應負的責任。
關于家校溝通群的話題,總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

央視新聞點評:家長批改作業,是老師的缺位。
估計這些天,全國老師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無論是家長退群,還是老師訴苦孩子不好教,焦點都是孩子!
現在的孩子,物質上應有盡有,反而精神世界比較空虛。
更多的是家庭當中對孩子有效陪伴的比較少。

缺位的父親:中國女人生了孩子基本都是“沒爸的孩子”。
特別是剛生下來,孩子和大人還不能有互動的時候,老公幾乎不會意識到這個新生命會給自己的將來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依然自己忙自己的工作,喝自己的酒,抽自己的煙。
有許多朋友在我們的評論區說道:你站著說話不腰疼。
于是就有了自圓其說的那段話:
親愛的孩子,對不起。
搬起磚,不能抱你;
放下磚,不能養你……
每一個厭學孩子的背后,可能厭的都不是學,而是難以處理的,各種各樣的痛苦的情緒。

經常在青少年的心理咨詢結束時,碰到這樣尷尬的場面:
父母對著比自己高過半頭的孩子說,“跟老師說再見”。
每每至此,都感覺很無奈無力,也能感覺到孩子的憤怒和羞愧,能想象孩子心中有一團火,想噴出來燒掉整個世界。
一個小時的咨詢成果,可能就被這一句話抵消大半…
自打孩子進入學校的門檻,孩子成長的比拼正式拉開大幕,起跑線的高低之爭讓父母們不得不盡責盡力:
每晚盯著孩子的作業,對開小差、寫錯字、算錯題這些行為立即糾錯指正,布置額外的課外練習。
嚴格控制孩子玩的時間,對各種課外輔導班格外熱衷,和學習相關的道理經常灌輸,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儼然成為了父母情緒的晴雨表……

被教育控制的父母們逐漸失去了對孩子原始的愛。
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給孩子一個奮斗和努力的目標,以此激勵他們的成長。
有的家長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對比,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我達到了怎樣的成果和成就。
我非常懂事,非常的懂得心疼父母。
潛意識的臺詞是:你不如我!
行為上矮化了孩子,提高了自己。(實際上自己也就那么回事)

許多家長都沒有想到,這樣的比較和言語刺激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不僅會讓孩子“敵視”優秀生,更加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讓孩子在學習中倍感壓力,很容易氣餒從而厭惡學習,結果使教育進入“惡性循環”。
每個孩子都愛自己的父母,這世界最信任的也就是父母了。
當父母用比較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孩子會認為上學是自己的潛在敵人。
慢慢的把情緒和敵意全部投射到學習這件事上。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會學
這類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是學習技能低。
這一類學生從學習時間上來說,付出完全不輸于班級里面的前三名。
然而,無盡的學習壓力卻壓得他們抬不起頭來,周圍的學霸輕輕松松考到班上乃至年級前幾,自己累死累活結果仍然一團糟,心累。
當孩子考不好,你是否依然愛孩子?
很多家長會覺得,你這不是廢話么?
孩子考的再不好,那也是我的孩子,我能不愛TA嗎?
但是對孩子而言,感受并不是一樣的。

當父母跟孩子說:“怎么回事?你怎么考的這么差?
你要是下次不提高,我就怎樣怎樣”時,父母的動機是想激勵孩子更加努力。
但在很多心理承受力弱,內心敏感的孩子眼里,父母的話傳達的意思就變成了:
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考得好才愛你,考得不好就不愛你了。
當孩子這么理解的時候,行為自然會比較偏激。

親子問題,問題的本質是我們對于一些現象的無力感導致的煩惱,導致的焦慮,導致的憤怒,導致的恐懼。
你確定什么樣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該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
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造物主?
如果你真的是造物主,那就像造物主一樣去做,徹底撒手讓你的“孩子”自己成長。
看,那天底下的眾生——老虎、獅子、螞蟻、蜜蜂,哪一個不是它們自己在成長,可沒有操控它們的成長道路。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心需要,家長要學會傾聽,蹲下來和孩子認真交流,聽到孩子內心的真正需要。
孩子的需求可能很簡單,希望父母不要吵架,希望媽媽回家后不要板著臉,甚至只是希望父母單純的陪伴。
如果父母真能做到蹲下來傾聽孩子背后的真正需求,就會建立比較良好的親子關系,很多的不良行為會自動消失。
其實孩子的訴求很簡單,就是希望被認真對待一會,被好好愛一回。
一個孩子長期感受不到來自家庭最基本的快樂、滿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構想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又如何有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會被強大的無力感拉進心靈的深淵,最后也許一根稻草壓下來,厭學拒學可能就成為了孩子的一種吶喊。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