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沉迷于游戲英語,最常見的一個原因就是對于所有的英文單詞、句子有興趣。
他們每天盯著手機,不看任何事情,無論有多少的廣告、音樂、游戲、天氣等,機不離手,吃飯時抱著手機,睡覺前要玩。
就像《少年說》里的小男孩多多,在臺上對著臺下的媽媽喊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媽媽,我覺得手機才是我的家,我只有拿起它,才能夠找到歸屬感。
我在意的不是它,而是它奪走了我所有的快樂。”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
他們對于外界的敏感,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都給他們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這些負面影響甚至比父母的管教和嘮叨更嚴重。
“教死”的父母,就是用一種“報復”的方式,來逃避自己內心真實的迷茫。
而李玫瑾教授的處理方式,更加贏得了所有人的贊同。
她的女兒被老師批評了,回到家后,她沒有像往常一樣指責,而是,先和女兒分析了事情的起因,并告訴了她這次的“失去”其實也是因為愛。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這種失誤并不是“學壞”,而是為了讓孩子免于跌倒。
只有經歷過失敗,經歷過挫折,孩子才會變得更加自信。
所以,當李玫瑾教授引導女兒正確理解自己的情緒,她這樣說道:
“在你成長過程中,考試是你必須面對的,而這個世界是你唯一必須面對的,我會把這種遺憾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但我當你爸媽這件事的時候,他們卻把這個事情當成了你人生的全部,那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父母總是害怕孩子會因此而后悔,所以一直盯著孩子,幫他改正。
然而,當孩子真的沒有考好時,他們只會用打罵的方式來安慰孩子。
長期下去,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敏感,甚至抑郁。
而這種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負面影響,是父母無法觸及的。
想讓孩子對待手機的態度變得積極,父母就要先讓孩子對待手機的態度變得積極,這樣才是正確的引導。
孩子玩手機問題上的每個問題,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成長的契機
作為父母,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焦慮,而是用心呵護。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