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沉迷游戲無心學習
案例二:
朋友家里有一個12歲的男孩,父母對他期望很高,要求很高,孩子從5歲開始就被要求每天彈鋼琴、練字,沒有周末,除了上興趣班,就是在家里玩游戲,每天除了上午9點,下午1點,除了吃飯上廁所,都在玩,也不允許出門,都是在吃飯的時候玩,父母要求很高,但是孩子也不聽。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后來實在沒辦法,朋友就給他斷了玩游戲的念想,但是他剛開始玩的時候沒辦法控制自己,因為沉迷游戲,所以經常和父母頂嘴,被爸爸罵了幾句之后就回自己房間里了。
后來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朋友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就給他辦了休學。
在休學的第一年,他就出去打工了,年齡是18歲,但是一直都沒有工作,一直都是在家里待著,所以就想在外面打工,把家里的房子賣掉。
在他出去之后,父母也沒有說什么,就跟著他在外面打工,但是他不出去打工,不知道怎么樣也能做老板,就這樣待了兩個多月,因為這個他早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這樣混過去了。
后面遇到了自己的老板,他把老板收過來,到了那個時候,他才知道老板已經開始收工了。
他要干什么呢?就是干活。
他每天給同事們的子女寫材料,就是寫材料。
再看看他這個人身邊的朋友圈,特別是剛結婚的年輕人,其他人可能要寫這么多的文章,但是他已經開始寫。
其實他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在一個朋友圈里,把這些人的事跡,都拍出來,傳給他的子女。
并且是怎么寫,這個標題就是他在網上發表的。
為什么呢?
因為現在這個圈子,都是看別人怎么寫,而那些人自己怎么寫,他們就怎么寫。
他寫得好,那肯定得看別人怎么寫。
這個人首先看別人的,然后才看自己的,看別人的,從老師那里拿到自己的作文,然后別人就被老師表揚了。
所以說,這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我們要從“他人”這個角度看問題。
這是我們人類的天性。
如果一個人經常看到他的優點,看到他的缺點,別人的優點就會多一點,他就會多一點。
那如果一個人經常看到他的優點,看到他的優點,看到他的缺點,看到他的優點,讓他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并且能產生一種自我認同感,那么他就能夠擁有自信。
另外,如果一個人總是看不到優點,那么他就無法發展出對自己的正面的評價,比如,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消極的,他對自己的認識也是消極的,他總是活在別人的評價里,那么,他就無法發展出積極的自我認知。
這樣的人,會把自己當作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而不是一個理性且積極的大人。他們會在自我認識的探索中,不斷地自我修正,自我糾正。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讓他成為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
在《無條件養育》這本書中,作者提到很多時候,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當作孩子,孩子其實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們會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認識自己的意識。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適當的自由,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承擔后果。
第三個關鍵詞:不要忘記孩子,永遠不要忘記孩子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父母會不認同我的觀點。
我認為孩子不能忘記,在現實生活中,孩子不需要經歷一些事情,不需要經歷一些挫折。
可是,事實上,有的孩子,即使遇到了困難,他們也無法扛起勇氣,去面對困難。
而有的孩子,遇到困難時,第一反應就是退縮,甚至自怨自艾,甚至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
這些孩子,學習的動力并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來自于自己內心的壓力。
如果我們過分看重成績,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就像小亮想在班級數學考試中獲得金牌,但是,他卻因為緊張,沒有發揮好,而沒有發揮好,因此,媽媽,這個時候,他就感覺到很難過。
而當他的媽媽看到小亮的這個情況,并沒有責備他,而是很平和地告訴小亮:
“這是媽媽跟你約定好的,不會做的,媽媽不會怪你,只要你努力了,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回報。”
小亮一下子就放松了下來,還聽了媽媽的分析,心情豁然開朗了。
對于孩子來說,如果父母把成績看得太重,那么孩子在無形中就會覺得自己學習是為了父母學的,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失去了責任感,并且覺得自己學習不好就是我的錯。
這種觀念會一直延續到孩子長大,孩子對于學習就會產生抵抗情緒,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出現厭學、逃學的情況時,就要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在教育中找到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根據不同情況來引導孩子。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