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無法領略其中的趣味的話,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家長總是在抱怨孩子面對學習的時候不上心,成績永遠處于中庸無法提升。
每天都把大把的時間花在了玩上面,對于學習卻是完全的不重視,并且時常還會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對于這些問題,父母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孩子溝通,因為每一次溝通的結果都是不盡如人意。

朋友對于他的孩子教育非常的嚴格,每個周末都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每天晚上雷打不動的會給孩子輔導作業。尤其是現在到了初三之后,朋友對于這方面更加的上心,也希望能夠讓孩子考上一個好的高中。
但是,朋友又覺得非常的苦惱,感覺他永遠都是在皇上不急太監急。他每一次去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孩子都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朋友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每天晚上去監督孩子做作業,但是孩子的成績卻依然沒有提高,總是在原地打圈圈。
而且現在甚至還出現了厭學情緒,每天都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不想去學校。對于孩子這些表現朋友也覺得非常的苦惱。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厭學情緒呢?
1、 父母對孩子有過多的期望
每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的優秀,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在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到底有沒有基于他能力的基礎上?
如果一個孩子平時的成績就非常的差,但是家長又總希望他能夠考上班級前幾,這樣的一個過大的差距只會給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壓力。漸漸地,當自已無法滿足家長的期望的時候,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2、 父母總是會打擊孩子
有這樣的一群父母受到了新時代挫折教育的理念,認為在孩子的成長當中不應該給予他們過度的表揚,這樣會讓他們驕傲,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打擊,這樣它們在面臨挫折的時候才會有更多的勇氣。
但其實在孩子將一件事情又一件事情完成之后,只會獲得父母否定的時候,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一種厭煩。
3、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于嚴格
家長會發現孩子的情緒似乎總是和父母反著來的,家長如果對孩子過于的要求嚴格的話,他們反而會產生一種不耐煩的心理。
家長越是希望他們能夠好好讀書,珍惜時間,他們就越喜歡去浪費時間拖延時間。而這都是因為家長對于孩子要求過于嚴格,家長不要總是認為嚴師出高徒,給予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這樣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父母的管教為什么會加重孩子厭學情緒?
1、 觸發德西效應
所謂的德西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人過多的接受刺激之后,他們反而會變得消極對待,缺乏自主性,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也是如此,家長如果一味的去給孩子施加壓力,嚴格管教孩子的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抵觸心理。
所以家長對于孩子要求過于嚴格的時候,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會給孩子施加無限的壓力。而且一旦家長這一些刺激沒有的話,孩子就會變得非常的被動。
2、 給孩子過多的壓力
孩子在壓力的過程當中學習和成長會漸漸的對于學習缺乏熱情和興趣,家長總是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嚴格的去管教孩子,會讓孩子累的喘不過氣來,從而也不會把學習當成是一件實現自我價值的事情,會覺得是為了父母在讀。
當孩子的厭學情緒不斷蔓延的時候,都是因為父母對于孩子的過度管教,這個時候適當放手反而是有利于孩子找回自己的節奏。

那么父母該如何適當放手?
1、 給孩子設立學習目標
孩子現在的實力如果和他想要實現的目標有著過大的差距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對自我否定的想法,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不妨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將一個大目標區分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在孩子完成每一個目標之后,他們也會更加容易產生成就感。

2、多給孩子一些肯定
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你哪一個科目的成績比較優異,經常受到別人表揚的時候,你的那個科目的優勢就會一直保持。所以,想要讓孩子的成績有所提高,讓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家長不妨多給孩子一些肯定。
但是所謂的肯定并不是浮于表面的,肯定要需要肯定孩子背后的努力,孩子受到了正面激勵之后,他們也會不斷的激發自己的潛能。
3、 以孩子興趣為主導
任何的教育都是應該遵循孩子的自然發展作為基礎的,這也是蒙臺梭利所提出的一個觀點。孩子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以興趣作為基礎的話,他們會覺得非常枯燥,會覺得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感受到非常大的壓力。一旦家長的管教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的時候,那么學習也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