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家長來我院咨詢,說她家5年級的兒子,在家上網課時,用她的手機玩網游,偷刷近5000元。
她的銀行卡沒有開消費提醒,她和丈夫都要上班,只能留孩子一個人在家上網課。
相比5000元的損失,她更大的擔憂是已有了網癮的孩子,日后一旦脫離掌控,就可能以更大的癮,做出更瘋狂的事兒。
這個咨詢,讓我想起前兩天前,微博上有個女孩的求助:
她14歲的弟弟,正讀初中。從過年到現在,利用上網課的機會,往各種各樣的網游里充錢,竟然刷了父母高達17萬元。
這兩個案例,應該引起很多家長的思考:
我們的孩子,為什么癡迷網絡游戲?
一次次用父母的血汗錢,一擲千金?
僅僅因為,孩子貪玩不懂感恩嗎?
僅僅因為,網游商家沒有良心嗎?
這里面,有著深層的問題。
這些問題,是我們這代父母都要面對的。
網癮,是一種病嗎?
網癮,學名是“網絡成癮綜合征”。在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網絡“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范疇。
醫學專家介紹,“網絡成癮癥”可造成人體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發緊張性頭疼、焦慮、憂郁等,甚至可導致死亡。
為人父母,需要了解的是:
所有癡迷網游的孩子,大多數有心理問題。
而所有的心理問題,本質上都是關系的問題。
所以,解決孩子沉迷網游的問題,不是詆毀或毆打,而是,解決孩子周邊的關系。
這一切關系中,最最重要的,恰是孩子和父母的關系。
孩子沉迷網絡,是在找什么?
兒童心理學中,有句廣為流傳的認知:
所有兒童的問題,都是關系問題。
是的,所有。
用這個認知,去觀察沉迷網游的少年,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所有沉迷網游的少年,和父母的關系都有問題。
孩子沒有從父母那里,獲得每個人成長中,最該得到的兩個禮物: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他不知道自己在父母那里是否重要,或者他已經確認自己在父母那里不重要;
他無法從真實的家庭氛圍里,感受到愛和包容;
他睜開眼看見的就是父母麻木冰冷的臉,或者是遠在他鄉的父母模糊抽象的臉。
那么,在網絡如此普及的今天,他會沉迷網游,借此尋找“精神上的父母”。
因為,他渴望去虛擬世界里,和某種事物建立強韌鏈接,感受那種被需要、被惦記、被關注、被肯定的滿足感。
網游本身的誘惑性和刺激性,會給他加倍的體驗。
沉迷,一再沉迷,反復沉迷,就成了他孤獨的救命稻草。
家長怎么做?
放任不管,讓孩子敞開隨便玩游戲?
當然不是。
所以,相比打壓、控制、要挾、毆打,結合自家實際,在學習和游戲之間,探索出一條平衡路,才是我們最該思考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真正認識到:
父母改變了家庭關系的模式,關系中最幼小的那個人——孩子——才會真正持久地改變。
網絡時代,沒有人可以把孩子鎖進真空里,永不接觸網絡。也沒有人能監督孩子一輩子,從來不讓他接觸網游。
為人父母,我們終其一生,能做到的,其實不過兩點:
●正視自己的問題,潛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
●改善與孩子的關系,看見孩子的需求,在接納靠近中,讓孩子管理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