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孩子沉迷游戲厭學怎么辦(孩子厭學沉迷游戲用什么方法引導)
大家好!我是專注于手機游戲成癮研究的賴老師。有家長私信提問:
“賴老師,你好!由于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替代、嘮叨、說教、強行管制,導致孩子現在厭學,在家沉迷游戲,孩子目前快14周歲了,孩子異常叛逆快4個月,該用辦法也基本用了,就差來狠心的!近來他居然賭氣似的不理我們,不愿與任何人交流,整天宅在他房間里,連吃飯也躲著我們,我們吃他不吃,我們不在客廳他出房間,搞得生活晝睡夜出,很讓人頭疼!
他現在的表現,我的推測,把糟糕狀況歸咎于父母,對我們對抗敵大,而且對我們一點敬畏之心都沒有,對他而言,感覺是破罐子破摔!不接納任何別人的開導,任由他隨意妄為!接下來我們該怎么辦?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以及孩子和我們的問題?”
根據這位家長的介紹,我們將孩子(或父母)問題概括如下:
1. 厭學在家沉迷游戲不愿與任何人交流
2. 整天宅在房間晝睡夜出刻意躲著父母
3. 破罐破摔對父母一點敬畏之心都沒有
那么父母到底應該怎么做呢?我們先分析孩子問題根源,并針對性提出改善建議:
一、厭學在家沉迷游戲不愿與任何人交流
問題根源
我們經常說,教育孩子有三重境界,最高境界是先知先覺、其次是后知后覺,最次是不知不覺,盡管這個家長沒有做到先知先覺,但至少做到了后知后覺,知道了過往錯誤的管教方式(比如:替代、嘮叨、說教、強行管制),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導致孩子目前厭學在家沉迷游戲不愿與任何人交流;盡管如此,仍舊比很多仍處于“不知不覺”狀態中的父母要要好得多;
同時,也再次說明,孩子是原生家庭教養環境的縮影,正如有一個青春期男孩對父母說:“我就是你們家庭教育失敗的產物”,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改變孩子的前提,是改變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教養方式。
而厭學、叛逆、沉迷游戲、不愿與他人交流這四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敗壞的情緒,因為有情緒問題,對學習心生厭惡之心;對父母心生叛逆之心;對朋友心生冷漠之心,現實一敗涂地,自然沉迷于虛擬世界中的游戲;
因此,如何在原生家庭以及管教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良心有效的情緒排解通道,才是治本之策。
改善建議
1. 解決問題先要了解問題。父母要通過系統學習,真正了解孩子“厭惡”情緒的根源,孩子的情緒模式猶如人的“肌肉記憶”——之前被蛇咬過,便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恐懼反應;
同理,過往親子間不愉快的經歷,被父母否定的感覺,不被理解認同的無知,都將寫進孩子的情緒模式代碼里,難以抹去,而當孩子心中有傷,他就顧不上未來發展,也顧不上自我提升,只會原地踏步,沉浸在痛苦的惡性循環中,因此,從原生家庭中,將消極情緒根源剔除是首要之事。
2. 孩子不愿與任何人交流,這說明孩子從內心里極度不認同自己,他所恐懼的不是別人,真正恐懼的是別人眼中不被看好的自己,他壓根就接納不了自己,正如對自己相貌不自信的人,不喜歡拍照是一樣的道理;
而孩子對自己的接納與認同,無法自己獨立形成,必須通過與父母相處,從父母對自己的互動反饋中獲得,因此,父母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傳遞無條件接納,以及認同;試想,如果連孩子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父母又怎能奢望孩子能夠發展出積極進取,與人和諧相處的行為呢?
二、破罐破摔對父母一點敬畏之心都沒有
問題根源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思維以及行為,實際上都是其對父母管教以及原生家庭切身體驗的一種反饋,由此可推斷,孩子之所以選擇破罐破摔,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因為他從父母的管教中,所體驗到的自我是糟糕至極的,自己的未來是毫無希望的,自己是不具備改變現狀的能力和天賦的,甚至認為自己壓根就是多余的,來到這個世界只是湊數的,由此,他必然容易發展出“自暴自棄”的心理;
而對父母沒有敬畏之心,則是因為,父母不斷地突破了孩子自尊的底線,比如通過批評、訓斥、怒吼甚至打罵,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否定及傷害不過如此,大不了再挨一頓打就扯平了,正如“死豬不怕開水燙”是一樣的道理。
改善建議
1. 俗話講:“話多則沒有威嚴”,因此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父母要有意識地經營自己的影響力,不要經常透支自己的權威,不要企圖以“武力”或“強制性”的方法來讓孩子服從,如此,勢必培養出“口服心不服”的叛逆子弟,有時候,學會運用“不反應”的情緒管理,更能塑造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響力和權威,正如老子在道德經里所講:“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 父母應該系統地訓練自己的積極思維系統,真正發自內心地看到孩子的天賦,并且通過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沉睡的天才,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批評和否定,而是父母足夠的耐心和伯樂般的視角,孩子的天賦,只有在父母堅定相信的情況下,才會發出耀眼光芒。
三、整天宅在房間晝睡夜出刻意躲著父母
問題根源
其實,沒有人天生喜歡晝睡夜出,也沒有人天生喜歡宅在房間,除非孩子將以上兩者賦予了新的定義,比如,將“晝睡夜出\宅在房間”看成是自我放松或者尋求安全感的方式之一,換句話說,在孩子看來,白天是壓抑的,晚上是放松;客廳(或外出)是危險的,宅在房間是安全的,如此,孩子就會義無反顧地選擇黑白顛倒以及自我封閉。
而帶給孩子這種感覺的是誰呢?不難設想,一定是孩子的父母(或是監護人),這也是為什么以上案例中,孩子會選擇刻意躲著父母,連吃飯都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吃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為過往,在于父母相處互動過程中,發生了太多的不愉快甚至是煩躁、痛苦的經歷,所以,孩子干脆眼不見心不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敢奢望快樂,但求逃離現實苦海,這無疑是孩子內心的真實寫照。
改善建議
當孩子已經出現了黑白顛倒、晝伏夜出、自我封閉的現象,說明我們父母過往的錯誤管教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對促使孩子徹底失去了對父母的信心,甚至在孩子看來,父母是永遠不會理解自己的,所以,孩子索性選擇放棄掙扎破罐破摔了;
因此,父母此時最重要的態度,就是向孩子表明父母決不放棄的態度,讓孩子知道,無論孩子做出何種行為,都不影響他在父母心中的價值,讓孩子真正體會到穩定、安全的愛,切記,愛是治愈孩子心靈傷口的靈丹妙藥。
我是賴老師,專注于手機游戲成癮研究。歡迎大家在評論處分享自己教養青春期孩子的經驗或感觸,也可私信留言和老師傾訴孩子問題及困惑,希望能為每個無助的父母及家庭點亮希望的燈!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