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新聞:
小美,10歲,原本學習成績十分優異,每次考試幾乎都是年級第一。
可自從被老師批評之后,自信心大受打擊,她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剛開始是頭痛,緊接著是上課沒辦法集中注意力。
很快,成績跌到百名之外。
面對這樣的落差,父母開始抱怨“怎么越考越差,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樣優秀”。
然而,這些打擊的話,不停刺激小美的心。
導致她徹底失去了上學的動力,不愿意去學校,一提到學校就各種負面反應:
擔心、害怕,肚子疼、拉肚子,做噩夢……
昔日的學霸,如今卻嚴重厭學,媽媽只好帶她走進精神障礙病房。
一診斷,小美得了“輕度抑郁癥”。
對于這個意料之外的結果,媽媽顯然接受不了,忍不住掩面哭泣:
女兒還那么小,怎么就得了這個病呢?

是啊,一個才十歲的孩子,怎么就變成這樣呢?
不禁想到了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的一番話:
“我接觸了大量的大學生和中學生,他們一路上都是考場上的贏家,但是卻陷入到一種抑郁狀態中。
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確到了要引起重視的程度。”

(徐凱文博士)
學霸,考再高的分數,這些標簽并不意味著孩子就不會有心理問題。
他們的痛苦、失落、抑郁,遠比想象中隱晦、復雜和嚴重。
父母再不重視,真的就晚了。
焦慮的父母
只會養出焦慮的孩子
還記得《小歡喜》里的子悠嗎?
一出場,就被媽媽擺上臺面背圓周率,在媽媽心中,他是最大的門面,唯一可驕傲的。

(圖片來源:《小歡喜》)
為了他能順利入讀重點小學,媽媽無所不用其極。
舉報子悠數學老師在校外開補習班,只因為子悠排名下降了;
想讓培訓班接收子悠,她當眾低聲下氣,向當初被她舉報的老師道歉;
子悠被老師穿小鞋,指著鼻子羞辱,她裝作沒聽到,忍氣吞聲;
看到子悠偷偷養昆蟲,嘴里不停念念叨叨“影響學習,我要把它扔了”……

(圖片來源:《小歡喜》)
“舍得一身剮”的愛,所有為孩子好的說辭和舉動,最終換來的,卻是兩敗俱傷。
乖巧的子悠,耳邊聽著媽媽各種各樣“考高分”的催促,心里想著,全是自由自在的綠茵場。
就這樣,被現實壓得透不過氣的他。
終于在考場,發瘋似地撕試卷,推倒桌椅,跟著“幻覺”跑了出去。
面對媽媽的斥責,他捶胸頓足,奮力吶喊。
逼瘋他的根本不是別人,正是最親愛的媽媽。
如果媽媽不拿他當炫耀的資本,不常常提醒他要和其他學習好的同學看齊,不剝奪他的愛好興趣,多關心他的感受……
想必,這個聰明、外向的孩子,不至于患上抑郁癥,深受“幻覺”困擾。
過去一年里,徐凱文博士開展的相關調研結果顯示:
有的班級里甚至超過20%的孩子有抑郁問題,而且越是競爭激烈的名校,抑郁的比例越高。
如今中國的孩子一邊承受沉重的學習壓力,一邊肩負著父母過高的期待。
生活充斥著焦慮感和競爭內卷,內心的痛苦無處宣泄,終究逼得他們身心俱疲,走上極端。
徐凱文博士說:“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他成長的環境出了問題。”
身邊一位認識的孩子也是這樣:
每次看到同學考得比自己好,心里壓根就不會替他感到高興,而是恨自己怎么考得不好。
即便不這么想,父母也會這么說,認為是我不如別人,習慣性打擊和批評。
試問,充滿焦慮感的家庭,如何養出內心輕松、健康陽光的孩子?

父母習慣施加壓力,不停傳遞各種各樣的高期待。
追求成功的單一化價值,只會讓孩子愈發沉重,時間久了,外在的焦慮感狠狠將孩子擊垮。
孩子沒有“心理健康”,再成功也沒用
曾在網上看到一位前清華大學學霸的分享:
一直以來,他都是地方的尖子生,學習特別努力。
當初,更是以高出錄取線20分的好成績考上了名校。
就在大家紛紛投以羨慕的眼光時,他卻退學了。
不是沉迷游戲,也不是學習不好掛科。
而是患了抑郁癥,嚴重到生活無法自理的程度。
即便中途休學了一年,調整好狀態重返校園,沒過多久,病情再次發作。
無奈之下,只好選擇退學,至今仍靠藥物來維持健康。
類似這樣的個案,不在少數。
像去年的學霸張一得。
別人眼里,他懂事聰慧,優秀有愛,學習優異,經常拿高額獎學金,高中畢業后順利考上有“美國南部哈佛”之稱的名校。
可正是這樣一個金光閃閃的孩子,今年三月份的深夜,選擇自殺離世。

(圖片來源:網絡)
許許多多優秀的“天之驕子”,總是一夜之間淪落為別人唏噓不已的談資。
這類“墮落的天才”,徐凱文博士用了一個詞來形容:空心病。
他們抑郁孤獨,覺得人生沒有價值和意義,內心空虛,迷失自我;
除此之外,還有強烈的自我厭惡和自我否定。
在一次演講中,徐凱文博士談到了一名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
這位博士生博士二年級就完成了研究,成績驕人,但卻屢次三番地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
接觸他時,他已經住過兩次院,用過所有藥物,也試過了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
他智商在線,懂得用“表現得開心”騙過所有精神科醫生。
唯獨,沒辦法讓自己擁有生活的動力,就算成績再好,學習再厲害,也活不下去。
科學家張亞勤回憶當初和他一樣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校友們時,一針見血指出:
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張亞勤)
正所謂,贏在起跑線的孩子,不一定能夠跑贏終點。
有些東西,錯過了還有機會彌補回來。
但孩子的心理健康,錯過了最佳發展期,想重頭再來,就沒有機會了。
而這決定了他未來人生的命運。
心空了,生病了,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不管多成功,結局都有可能是個0。
心理健康的孩子背后
父母往往做到了這三點
愛護孩子,就像愛護一株幼苗一樣。
只有在成長的環境中,孩子能夠不斷汲取到健康的養分,在溫暖的陽光照拂下,他才有可能擁有健康的發展路徑,茁壯成長。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做一名合格的園丁,做到這三點,守護孩子的一生。
第一,教育多一分接納,讓孩子更加從容。
最近,梅州一位奶奶火了。
孫女考試考了51分,不及格,她不慌不忙,面帶微笑,一直努力安慰道:
“沒事沒事,還差49分就一百了,沒事沒事。”

三下五除二,奶奶簡單一句鼓勵的話,瞬間化解了孫女的心結。
誰不羨慕家里有這么會開解自己的長輩?
孩子學習差,或犯了錯,已經充滿愧疚和自責。
這時,失落的他,需要的不是多一句指責或批評,更不想聽到父母的冷嘲熱諷。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句警世名言: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來自父母的接納、理解和寬容,像蜜糖一般,滋潤孩子的心,撫平、治愈他的傷。
第二,用無條件的愛,維系和孩子的關系。
一位爸爸這樣跟兒子說:
“你期末考100分,我就獎勵你一輛自行車。”
兒子聽完后,心里感到的是滿滿的壓力,覺得自己必須考滿分,不然就配不上獎勵,更配不上爸爸的愛和關心。
一旦父母表達出的愛,和各種各樣的條件綁定在一起,愛就變了味,不再是能量,而是打擊。

真正成就孩子的愛,一定是無條件的愛。
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樣,考了多少分,父母都傳遞出同樣的愛的信號,那么孩子就懂得:
父母關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
徐凱文博士說過:
“如果我們給孩子提供符合他的成長規律和需要的環境和愛,他們就會健康茁壯成長。”
被父母當成獨特的、有價值個體的孩子,和父母間會存在正面的聯結。
當他長大后,遭遇挫折困難無法解決時,便懂得從父母身上尋求安慰和力量。
這也會大大降低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幾率。
第三,在孩子面前,活出輕松快樂的自己。
作家莫言曾在一篇文章中講到母親:
“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里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生活的艱難、經濟的拮據,在媽媽的好心態下變得云淡風輕。
得益于媽媽的積極樂觀,莫言沒有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活得健康自信。
臺灣腦科學專家洪蘭博士講過:
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洪蘭博士)
不僅是媽媽,其實爸爸對待生活的態度,言辭的情緒,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態。
在孩子面前,扮演好領路人的角色,努力活出輕松快樂的自己。
才能給孩子足夠的正能量,讓他擁有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培養心理陽光的孩子。”
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遠比成績更重要。
考多一分,不如多一份陽光照進他的內心世界里。
教育路上,請給他足夠的接納和包容,滿滿的愛,積極樂觀的成長氛圍。
相信健康快樂的他,一定是幸福的人,借著父母給的自信和勇氣,努力奔跑向前,實現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