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一條新聞,又急又氣。
3個初中女孩不想上學,被民警攔下,問她們:“你們這么大去打工能干啥?”
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刷碗唄”。
網友紛紛留言:等這些孩子長大了,吃苦了,才知道讀書有多好。
是呀,年少的時候,總覺得上學很苦,拼命地逃離去打工,可是多年后,你會發現,生活的苦遠比讀書的苦要苦啊。
01
讀書與不讀書,差距到底有多大?
導演鄭瓊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出.路》,她花了十年時間,跟蹤拍攝了農村孩子馬百娟、小鎮青年袁晗寒、都市徐佳,這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跨跨10年中,他們的命運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一個小孩:農村女孩馬百娟
馬百娟已經12歲,父親一直不讓她不學,校長的游說,她才背上書包,在課堂上讀著課本,她的眼睛亮亮的,藏不住心中的笑意。
她有一個夢想:”長大后去北京上大學,然后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里買面,因為面不夠吃,還要挖水窖,因為沒水吃。”
2012年,馬百娟和父親一起走出了農村老家,但她轉學后不久就輟學了。
她開始找不停的找工作,后來,嫁給了自己的表哥,在”表哥”老公的陶瓷廠上班,日復一日吸著粉塵。
第二個小孩:北京少女袁晗寒
女孩年僅17歲,在央美附中留級一年后,仍舊有幾門課不及格。
2012年,袁晗寒選擇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就讀藝術方向的碩士。
2015袁晗寒從德國回來,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實習。同年,她在北京注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成為CEO。
第三個小孩:小鎮青年徐佳
面對497分,和第一次高考一模一樣的分數,徐佳感覺目眩,懷疑是命運的玩笑。離當年湖北的二本分數線還有7分。
念大學是過世的父親的遺愿。兩次高考失利,讓他對失敗已經有了恐懼,他甚至想到過輕生。但怎能再丟下媽媽?再難,這一次他也要考,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復讀高三。
對他來說,這將決定他的命運。
終于,他考進了湖北工業大學。
2014年,畢業后,幾經輾轉,徐佳終于在一個電力公司找到工作。
現在他有了房,有了車,總算擠進了城市中產的隊伍,足以讓母親在村里人面前挺直腰板。
奮斗10年,徐佳可能尚未達到袁晗寒的起點,但他確實是三人中,唯一一個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的人。
十年間,三個孩子,三種命運,三個家庭的縮影。
北京少女袁晗寒的家世北京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大多數普通人望塵莫及的。
小鎮青年徐佳和農村姑娘馬百娟才是現實中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寫照。
徐佳,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
而未來的馬百娟們,要怎么跑,靠什么跑?往哪里跑?
在貧富差距懸殊的大環境中,唯一的出路就在讀書,為自己拼出一條路,給自己一個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改變命運的機會,所有人都可以去嘗試。
02
世界正在悄悄獎勵好好讀書的人
前一段時間,95后清華女孩張薇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刷爆了朋友圈。
張薇是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生,也是唯一一名在畢業典禮上發言的本科生代表。
她來自甘肅鎮原個黃土高原上的國家級貧困縣,那里交通不便,教育資源有限,經濟相對落后。
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實驗環節,她甚至沒有見過比賽所用的儀器。當她終于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已經到了。
她感受到了,說不同地域的教育差異如此巨大,短暫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改變教育局限的念頭。
就如楊絳所說,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經過高中三年的努力拼搏,她終于考進了清華園。入校后,她在日記中寫下”無論如何,不許退縮,不許不努力,決不許放棄,”這樣的話激勵自己的每一天。
畢業時,她已獲得保研資格,她拿到了學業優秀獎學金,還獲得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地區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還獲得了”辯論好聲音”的冠軍。
聽過這樣一句話,讀書只是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可能活在一個更大的世界里。
張薇只是一個小山村里的女孩,卻通過讀書這一途徑,努力進取,成就輝煌的人生,也活成了無數個”張薇般命運”的傳奇。
世界正在悄悄獎勵好好讀書的人。
前段時間,一則華為CEO任正非簽發的總裁辦郵件截圖引發了熱議。
從郵件中我們可以看出,華為對部分2019年應屆頂尖畢業博士實行年薪制管理方案,這次招錄的8名博士,最低年薪下限是89.6萬元人民幣,最高上限為201萬元。
相關報道稱,這8名博士全部來自于985名校,而其中有兩名博士是寒門學子。
在這個鼓吹”讀書無用論”的時代,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
讀書有用,讀書是一個人改寫命運的最好途徑。
03
?經歷生活的苦,方知讀書的甜
小時候,常常聽大人們說”不上學不讀書,將來會過得很辛苦”,那時候不懂,可隨著長大,越來越體會到這一點。
看過這樣一個采訪視頻,記者提問一位21歲的外賣小哥:
如果可以回答從前的話,你最想回到幾歲啊?
外賣小哥毫不猶豫地說:“最想回到上學的時代,因為送外賣太辛苦了,回去以后能夠好好學習知識,然而不再這么受苦,找一個好一點的工作?!?/p>
我家舊小區最近在安裝燃氣管道,南方夏天氣溫高達40度,安裝人員一位裸露著上半身,在墻外吊著繩安裝管道,一位進戶安裝的工人告訴一旁玩耍的女兒,以后要好好讀書,不要像他那么苦。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哪些瞬間,讓你非常后悔高中沒有好好讀書?
有網友留言說:
“第一次后悔,是沒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第二次后悔,是沒本事追求自己愛上的人。你自己降低了自己的層次,于是,余生只剩下妥協和無能為力。”
只有經歷過苦了,才方知讀書的甜。
04 讀書,讓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
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現在隨便一打開網絡就可以看到,月入幾十萬的主播,還有身邊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的同學卻年入百萬。
很多孩子甚至家長會受影響,日本有個三年級小男孩就吵著”不上學,去當網紅”。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生存者偏差”,指的是你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某些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你只看到人家月入十萬百萬,卻忽略了人家背后學識和努力。
你指看到網紅papi醬是搞笑博主,卻不曾看到人家是中戲導演系研究生畢業。
那些光芒萬丈的背后,都是不為人知的努力。
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說到:
孩子,我要你好好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梁曉聲曾說:
讀書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
我們大多數人都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只有讀書,才會有更多的見識,才會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權,才有能力、有機會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即使我們終歸平凡,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