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血濺出來的瞬間,闞凝腦中一片空白,沒有憐憫,也沒有恐懼。闞凝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只知道從小到大的玩伴強子被別人欺負了。
對方來勢洶洶,仗著人多不斷地講臟話挑釁,闞凝這邊不甘示弱,大家說的話越來越難聽,開始罵爹罵娘,這一下觸怒了闞凝。
“你敢罵我媽!”他接過朋友遞來的刀,朝著對方捅了過去。在他看來,自己怎么樣都行,但家人是決不能觸碰的底線。
冬季的一個午后,成都市52中整齊、干凈的男生寢室里,闞凝坐在床鋪上平靜地回憶著兩年前的一幕,仿佛講起一個遙遠的故事。
1.從被欺凌到欺凌
闞凝曾經是成都市溫江區一所初中的“風云人物”,同學們都知道他不好惹。
一次課間休息時,班上同學不小心撞到了闞凝,他隨即火冒三丈,大喊:“你沒長眼睛嗎?”見對方態度強硬,闞凝順手提了板凳朝對方掄過去?!?/p>
對于闞凝來說,打架不需要多么慎重的理由。“看不慣”“嘴臭”“一句話惹毛了”……一學期下來,大一點的群架就有七八次。
其實,小學時,闞凝成績不錯,考七八十分沒有問題。到了初中,突然多出了物理、化學、生物,政治等科目,闞凝跟不上。
闞凝有點著急,弄不懂的題目,就去問班主任。班主任教計算機,闞凝卻拿了數學題來問,老師不悅:“自己回去想,弄不懂的問同學!”
闞凝自嘲地笑笑,再也沒問過任何人。從此,他不會做的題不做,不想上的課不上,面對老師和媽媽質疑的目光時,他仍是自嘲地笑笑?!罢f了他們也不懂,他們幫不上?!标R凝覺得,能幫上忙的是他的“朋友”。
小學六年級時,闞凝差點被打。一群不認識的學生到他的教室門口,高聲叫喊他的名字,闞凝一臉茫然地走出去,面對的卻是高高舉起的拳頭。
還好,班上同學阿亮及時阻止了這群學生。原來阿亮的一幫“朋友”里,就有和對方認識的人。就是這個阿亮,帶著闞凝來到了一個從沒想過的“江湖”。
對于闞凝來說,這個“江湖”如此美好——自由自在沒人管,每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生活安逸,心情輕松”。
所以,當“朋友”第一次招呼他去打架時,闞凝也沒多想。他們把一個同年級的男生綁起來,按在地上,亂拳亂腳雨點般地擊中男生,對方最后一瘸一拐地離開。
一個13歲的少年,打架時在想些什么?
闞凝說,沒想太多,打贏了就開心,覺得自己很厲害,幫朋友出了口氣。
“看到對方受傷難過沒?”
“沒有。”
“如果對方受傷進醫院了,會內疚嗎?”
“不會,會害怕對方找上門來,要賠錢?!?/p>
很快,“朋友們”會的,闞凝都會了:抽煙、喝酒、打網游。在這里,沒有人要求他做這做那,沒有人指責他作業沒做好、考試沒考好。
“孩子進入一個圈子之后,需要融入團隊亞文化。”成都52中校長程鵬強說,在社會青年的團隊中,他們并不一定對打架、抽煙、喝酒本身感興趣,而是想通過這些融入團隊亞文化。而在以學習知識為中心任務的普通學校里,學習成績、行為表現組成團隊亞文化,成績不好的孩子,不僅難以得到老師的關注,融入同學的圈子也很困難。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給出“易被欺凌孩子”的畫像:不特別聰明,家里并不有權有勢,甚至比較貧窮,最重要的是他比較孤獨,沒有同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績不好的孩子,很容易就成為了“被欺凌對象”。
闞凝就曾經是一個“被欺凌對象”,但通過偶然的機會融入社會“朋友”的圈子后,他漸漸成為了一個“欺凌者”。
2.最后一根稻草
直到今天,梁秀都不知道兒子闞凝曾經動刀傷人的事情。
梁秀在酒店當服務員,是家里的頂梁柱。8年前,她的丈夫在一次事故中面部和手大面積燙傷,就再也沒有上過班。
每天飯點,是梁秀最忙碌的時候,尤其是晚餐,必須等到客人們都走了,收拾妥當了她才能離開。
爸爸的話,闞凝幾乎不聽,他嫌爸爸說話沒什么道理,還“出口就是臟話”。有時學校開家長會,梁秀忙不過來,就讓爸爸去,闞凝攔著不讓。梁秀知道,“娃娃是嫌他爸去了丟臉?!?/p>
但是,這位“頂梁柱”的話,在兒子那里,也不過是反復的嘮叨,“媽媽一講起道理來,我就覺得很煩”。
每天早出晚歸的生活,讓梁秀與闞凝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她對兒子的了解更多來自學校。
小學五六年級,老師就反映孩子“很好動”,容易跟同學發生肢體沖突,她只當是孩子間的“玩兒”。進了初中,梁秀才發現孩子越來越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管不住了。
有一次,闞凝因為一個“朋友”和對方鬧了矛盾,雙方約好要好好“干一場”。闞凝這邊準備了很多鋼管,對方也不甘示弱,操起“家伙”對著闞凝猛打。闞凝身材雖不算粗壯,但靈巧結實,下手穩、準、狠,當場把其中一個人打得爬不起來。
事后,闞凝才意識到這一次事情可能鬧得有點大,一連躲了三四天沒去上課,擔心賠錢或對方報警。結果,對方并沒有鬧,這件事就這么“翻篇”了。
闞凝說,習慣了之后,打架就跟吃飯睡覺一樣平常。他甚至越發懂得其中的“道道”:打架時最好不動刀,動刀也要把握分寸,傷人不傷要害,基本上不會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
他甚至還懂得一點法律知識,“14歲前,只要不太‘出格’,基本上不至于犯法”。
為什么要“混社會”?
“學習太辛苦,在外面耍野了。”闞凝說。相比學校,“江湖”里有相互慰藉的“朋友”,有煙有酒,有肆意綻放的青春。
“‘問題孩子’往往跟父母產生了情感的斷裂,在‘完整家庭’中也可能發生。”程鵬強說,根據近些年的觀察,除了傳統的單親、留守、隔代撫養家庭容易造成親情紐帶斷裂之外,家庭中一些非傳統的安全隱患也容易造成親情傷害。比如父母溝通不暢,父母與孩子溝通不暢,父與母、父母與爺爺奶奶之間價值觀的沖突,社會壓力導致父母情緒化嚴重等問題,最終買單的都是孩子。
從此,梁秀的心每天都懸著,生怕闞凝惹出什么事來,要是犯了法,孩子可怎么辦?“他還這么小,做父母的不管,以后對孩子無法交代!”梁秀最擔心的還是孩子的前途。
2015年2月18日,大年三十,孩子凌晨3點多還沒回家。到處都是幸福祥和的氣氛,只有梁秀裹著棉衣,在刺骨的寒風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滿街找,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第二天,闞凝像沒事人兒一樣回來了。從沒對兒子動過手的梁秀,抄起木棍狠狠地打闞凝。聽著孩子一遍遍地喊“我錯了”,她哭得比兒子更傷心。
“送到工讀學校去!”萬般無奈的梁秀想抓住挽救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3.每一次犯錯,都是轉變的契機
聽說要把自己送到工讀學校,闞凝打死都不愿意。
“那里可不可以抽煙?”
“可以!”梁秀騙他。
“可不可以喝酒?”“可以!”
“可不可以打架?”“可以!”
一進學校,闞凝就發現被媽媽騙了,天底下哪有沒有規則的學校!成都52中跟普通學校一樣,有各科學習科目,不同的是學生少、老師多,老師隨時都在關注闞凝的表現。
“不想讀,聽不懂,沒意思!”闞凝心中就像燒著一團火,他隨時都在醞釀逃跑計劃,有一次傍晚趁老師不注意翻墻出去,沒走多遠就被逮了回來。
2015年春天,成都52中圍墻外的一大片農田里,金黃的油菜花迎著明晃晃的太陽,燦爛綻放。成都52中老師們心中卻繃著一根弦。
沒多久,闞凝又和兩個同學“逃跑”了,闞凝還沒走出教學樓就被逮住,另外兩個同學躲到校園角落,班主任盧立發動全班同學才把他們找了出來。
“闞凝容易受別人影響,容易沖動,不會過多考慮結果?!北R立班上15個學生,他很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
這次,盧立并沒有要求請家長,而是低調地按班規處理,和闞凝進行了一次懇談。
懇談之后怎么辦?工讀學校有什么“非常的管理方法”?
班主任盧立笑了笑:“還真有!”在他班上,他常用的處罰是“擁抱”。如果孩子們發生沖突,他會讓兩個孩子進行角色互換,再次演練剛才的情景。演著演著,往往孩子們自己就笑起來。然后,他會“罰”兩個孩子擁抱,他發現擁抱的力量能融化許多負面情緒。
在52中,要規范孩子們的行為,沒有懲戒肯定不行,針對偷東西、肢體沖突和不交作業、逃課等行為,老師們想了很多五花八門的點子。有的老師讓犯錯的孩子寫出自己的100條優點,反而把孩子“難住了”;有的老師讓孩子繞操場跑50圈,孩子跑完之后的感受不是“下次不再犯”,而是“我和老師扯平了”。
幾個月的時間里,闞凝和老師不停上演著“逃跑—找尋—懲罰”的戲碼。闞凝曾抓耳撓腮地思考了自己的100條優點,也在學校操場上跑了很多次50圈。還有一次體育課上,跟同學推搡之后,被盧立“罰”擁抱,闞凝也不自覺地笑了。
而每次懲罰之后,盧立還要闞凝講清楚事情的原由,以朋友的身份告訴闞凝事情還可以怎樣看待。闞凝恍惚覺得,同學們口中的這位“盧哥”身上,有著和那些社會“朋友們”相似的地方。
幾個月過去了,盧立和闞凝沒有變成“警察與小偷”“規則制定者和破壞者”的關系,反而一步步越走越近。
學生的錯誤不會被“貼標簽”,都按照約定規則經歷“懲罰—溝通—糾正”的過程?!懊恳淮畏稿e,都是孩子轉變的契機?!北R立說,52中的老師們相信,在“反復抓,抓反復”的過程中,一定會達到“拐點”。
4.有“傷”的孩子,最渴望親情的溫暖
“拐點”什么時候到來,誰也不知道。
不久,闞凝又惹事了,因為紋身違反了校規。
這次,梁秀被叫到了學校。一路上,她想起大半夜,兒子騎著電瓶車在暗夜里疾馳,她和老公在后面追趕的情景,還有挨家挨戶到處打聽孩子下落的日子。她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個頭。
在辦公室,班主任的陳述她已經聽不太清,無法壓抑情緒的梁秀絕望地哭起來,哭聲“撕心裂肺”。
闞凝“撲通”一聲,給母親跪下了。
盧立第一次看到闞凝情緒這么激動,痛哭流涕,不斷給母親保證要學好,生怕母親傷心。盧立知道,這一刻,孩子是真的理解了父母的不易。
“對于親情,任何人的內心都有柔軟的一面。正如闞凝打架時,不管自己如何受傷,也決不讓父母受到侮辱?!北R立說。
在52中校園里,女教師的比例并不少,男老師也并非個個人高馬大。面對調皮搗蛋的孩子,這群老師怎么“管得住”?
“工讀教育的觀念已經發生了轉變?!背贴i強說,“情通而理自達”,這群孩子往往講情感、講義氣,所以情感的溝通被提到第一位。
一次,學生王玲(化名)腸痙攣,醫生看過之后說問題不大,連藥都不開,但王玲卻一直表現出很難受的樣子。心理老師向虹知道其中可能有“裝”的成分,但她從頭到尾沒有揭穿,全程陪伴。最后王玲終于袒露出心跡,她想家了,想讓媽媽來看她。
“工讀學校每一個孩子都有‘傷’,他們渴望親情的溫暖?!毕蚝缰?,“裝”的背后是孩子強烈的情感需要,如果此時不滿足孩子,將來孩子就會有犯錯的借口。
“轉變一個孩子,很多時候要從親子關系上突破?!北R立說,讓家庭教育起作用,學校教育會事半功倍。
闞凝班上的班長林昊曾經也是“火藥桶”。一天晚上洗腳時,才脫了一只鞋,父母就很嚴厲地跟他談早戀的問題,一言不合,林昊穿著一只鞋就離家出走了。
“完美家庭”也會造就“問題孩子”。林昊父母只看到孩子因為早戀,成績從前十名落到后面,卻忘記了父母高期待所帶來的重重壓力。
重新連接上親情的紐帶往往是“問題孩子”轉變的“拐點”。
眼看著學校要舉行一次面向社會的公益活動,林昊要在成都繁華的商業街區進行手語表演,盧立悄悄和林昊父母商量,讓他們到現場給林昊一個驚喜。
表演當天,林昊父母叫上七大姑、八大姨組成了一個熱鬧的親友團,林昊不經意地瞟了一眼,起初表現得相當平靜,不一會兒,臉上緩緩地漾起一絲微笑。
5.“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
在52中校園里,闞凝幾乎跟每個老師都很熟。
“跟我最好的是班主任盧哥,還有教版畫的斌哥,其他的老師也都很熟悉,因為他們晚上還要值夜班。”闞凝輕輕松松就數出一大串跟他關系好的老師。
闞凝還是改不了那個老習慣,無論什么科目的題,都找班主任問。
“他會搭理你嗎?”
“只要盧哥會的,都會給我講。”闞凝不經意地笑了一下。
為什么這些孩子“家長管不了,普通學校老師管不了”,而工讀學校老師說的話,他們愿意聽?盧立認為,溝通策略是一方面,最關鍵的是,工讀學校的老師花了大量精力,犧牲了無數個夜晚和周末,長時間地陪伴孩子成長。老師們24小時跟孩子待在一起,進行的是“心靈交匯”的高質量陪伴。
52中是全封閉式學校,學生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老師基本是全天候陪伴學生。一天半夜2點,盧立巡夜時發現一個男生翻來覆去睡不著,小聲地問他,結果孩子說肚子疼。盧立當即背著學生到醫院,掛號、找醫生、輸液,忙前忙后,一直陪到白天。
向虹說,每次值夜班時,睡覺都會非常警醒。“一會兒擔心新生跑了,一會兒擔心孩子情緒不對了,特別擔心有孩子生病。”
“家長在孩子身邊,卻在旁邊打麻將、打電話、打游戲,這不叫陪伴?!北R立說,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思想和情感,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和闞凝一樣的“問題孩子”曾在普通學校中被視為叛逆的另類,但在這里,像“長在身上的刺”一樣不可接受的缺點仿佛一下子“消失”了,同學之間平等了,老師更多扮演家長的角色,陪聊天、陪睡覺、陪看醫生……
除了陪伴,52中的校園文化、課程規劃、教學方式、同伴文化都圍繞孩子生成。
52中開足開齊了所有中考科目,還開設了足球、書法、版畫、羌繡等多種素質拓展課。闞凝的文化課基礎較差,但選修課足足選了四門。
闞凝在這些科目中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樂趣?!拔掖蛩阍倬毦?,到了寒假,就可以給家里寫一副春聯。”闞凝說。而足球則成為了他的一項特長,曾指導過國家級球星的校外輔導員不止一次夸獎他很有天賦,他也順利實現了自己進校隊的愿望。他還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好好努力,憑借體育特長考上“3+2”的大專。據統計,52中80%的學生能進入職高或“3+2”的五年制??茖I,20%的學生能進入普高,和同齡孩子一樣參加高考。
闞凝覺得,如今,在學校有很多事可以做,而以前心中那股隨時要往外跑的“火苗”已經慢慢弱下去了。
“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痹诎嗉夐喿x欄里,闞凝抄錄了《小王子》中的話。這份“彼此需要”,曾經他感受不到,如今都找回來了。
“如果有朋友再要去‘混江湖’,我一定會去講自己的故事,勸一勸。”闞凝說。
采訪這天,盧立正在辦公室統計學生會的選票,闞凝高票當選文體部部長。
—— 記者手記 ——
誰來拯救他們 無處安放的青春
本報記者 魯磊
我問闞凝,盧老師更像家長還是更像朋友?闞凝說更像家長。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跟長輩溝通,而是不知道如何溝通。“問題少年”的問題往往就出在跟成人的溝通鏈發生斷裂,如果跟父母和老師的情感鏈同時出現問題,孩子在成人世界被認可、被需要的通道就關閉了,隨即,網癮、早戀、小團體這些“誘惑”就會涌現出來。
這時,我們看得見的是行為問題,看不見的卻是孩子青春期身體迅速成長,與心理被認可、被尊重的需要之間嚴重的不匹配。如果我們給不了,孩子總會在某個地方找到。闞凝找到的是通過身體對抗獲得尊重,林昊找到的是用早戀逃避親人帶來的壓力。
成都52中的老師值得我們尊敬,更值得我們學習。通過幾十年的辦學經驗,老師們探索出了這條路徑,給孩子們補上和家庭、學校的情感鏈,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給孩子希望,幫助他們規劃未來。根據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協會副會長李玫瑾的觀點,這些是相輔相成的,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孩子才可能聽你的,改掉不好的行為習慣。而有了好的行為習慣,孩子才能夠坐得下來,學得一技之長。
孩子終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我曾經采訪過被檢察院做“附條件不起訴”的幫教少年,當他過早脫離學校教育,而沒有一技之長、不知道用何種方式正當謀生時,他可以偷可以搶,可以販毒,而不會有什么心理負擔。
闞凝說,他打架時并不會想太多,刀子捅下去,事后想到的也只是如何“躲”過責罰,不會想到給對方身體造成什么傷害,給對方家人造成什么傷害。闞凝說了實話,因為他當時跟父母的情感鏈都是斷裂的,母親哭、喊、打他,都不會對他的行為造成任何影響。
和52中一樣,大部分工讀學校在校生在十幾名到100多名之間,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他們是極少數,但這極少數如果不能在教育的范疇內解決問題,就會是一個個“定時炸彈”,在學校是“問題少年”,那么到了社會呢?
“除了極個別需要醫學介入的學生之外,絕大部分孩子只要學校和家庭一起努力,就能教育‘好’?!本拖?2中心理老師向虹說的一樣,“好”的定義對于“問題少年”來說,就是不做違法、出格的事,長大以后能自食其力通過勞動獲得報酬,真正融入社會,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0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