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一說起游戲來,往往總是深惡痛絕。
從表面上看,孩子沉迷游戲讓家長覺得很墮落,感到焦慮,但細究原因,我們卻忽略了孩子沉迷游戲背后的心理需求。
有多少沉迷游戲的孩子,是從迷茫無助開始,經歷過失敗、責罵,懷疑自己,最后自暴自棄通過游戲尋找自己丟失的東西。
給各位家長支三招:
1、直面當下孩子玩游戲的現狀,接納游戲
2、把關注點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
3、多看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游戲中帶給他的快樂
改變,從對話開始;對話,從傾聽開始。當我們愿意了解孩子玩游戲的快樂,理解孩子心情的時候,改變就悄悄開始了。
我是一名初二男孩的媽媽,孩子長期沉迷游戲,學習成績肉眼可見的下降。
我覺察到一直以來,我對孩子一直是命令、要求式的,甚至是拼命夸他,只是為了讓他變得更好。
小孩子受的壓抑很多,覺得自己沒有自主權,久而久之,做事也沒了動力。
首先,直面孩子沉迷的游戲,接納現狀。
前幾天晚上破天荒地主動和他聊了“王者榮耀”,知道了什么叫國服,國服又分為大國標和小國標。
他還告訴我,打游戲只是吃青春飯,最佳年齡是15-23歲,是不能作為一輩子的職業的…孩子第一次興致勃勃的和我說了很多關于游戲的內容。
孩子現在有很多想法,但是也有屬于自己的“秘密”,并不會像小時候一樣把所有的想法告訴我。
有一些我要求他做的事情,他答應的好好的,探討的也好好的,但總是做不到。
比如,他答應我早些睡覺,明天一起去徒步,但是到了半夜12點依舊能聽到他和網友一起打游戲、聊天的聲音。
我覺察自己太心急,著急讓他改變,總是想一門心思帶動他往前跑。但是一個腳傷都沒好的人,他怎能跑得起來?
其次,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孩子應該很討厭我占主導地位,總是有點“陽奉陰違”。我明白,他只是不想讓我不高興,又不想委屈自己,只能絞盡腦汁“應付”我。
心理老師默薇老師說,家長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專心做自己的事,不要總盯著孩子,把他逼得太緊,給孩子一個“喘息的”空間。
當父母放手時,孩子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會更多地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做出正確的決定。
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業,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精力放在其他地方的時候,心態不會一直緊繃,總想著孩子,讓他會覺得窒息。
心理咨詢師榮偉玲曾指出,“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
其中一個是“內在的小孩”,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理想童年的內化。
溺愛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也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抱怨,“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好。為什么孩子總是不領情?”
這其實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理需求出現了沖突與矛盾。而里面的荒謬就在于,父母打著為了兒女的名義,讓兒女為了父母而活。
父母對孩子最合適的愛,該是把關注點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不干涉不越權,各自如己所是。
再者,多看孩子身上的優點,讓他感受在現實生活中收獲到的快樂。
孩子沉迷游戲也是逃避現實。他無力和父母一對一進行身體上的對抗。而我們最關心的就是他的學習,只能用荒廢學習來進行“軟對抗”,以此消磨他們內心的焦慮。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
讓孩子看到真實的父母,用生活讓孩子明白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方式,也留給他獨處的機會。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