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成小學生最愛,好聽的兒童歌曲都哪去了?
“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陳奕迅的這首《孤勇者》在近兩年中幾乎風靡全國——不是在成年人中,而是席卷了全國中小學,課間學生哼唱的、課上做音樂表演的,幾乎都是這首歌。
這好笑又尷尬的場景不禁讓人心生疑問:孩子們都在唱大人的歌,兒童歌曲去哪兒了?像《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樣雋永優美的兒童歌曲,為什么沒有再出現?
《孤勇者》走紅,
孩子不唱兒歌唱流行歌
家有兩歲萌娃的孫先生打開音樂平臺,輸入“兒歌”兩個字,想給孩子找找早教的兒歌聽,上下滾動鼠標選了半天,“實在沒有什么新鮮的,算了,還是聽輕音樂吧。”孫先生說。
這樣的經歷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同感,想給孩子找啟蒙的兒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音樂平臺翻到視頻網站,最經常出現的還是自己小時候聽的《小星星》《雪絨花》《小燕子》。“新的兒童歌曲也不是沒有,但不太好聽,我自己就不喜歡,也不想給孩子聽。”在孫先生的印象里,很多新創的兒歌沒什么美感,不少歌曲都是“功能型”,比如教孩子好好吃飯或認識某樣事物,“詞都很簡單粗暴,比如‘爸爸的爸爸是爺爺’,或者直接就唱‘好孩子不挑食’。”在他看來,好的兒歌應該旋律好聽歌詞優美,“哪怕不是特別有文學性,但至少讓孩子接受美的熏陶。”
學齡前的孩子家長苦于找不到好聽的新兒歌,家有小學生的家長則發現,孩子們根本不聽不唱兒歌,在同學間傳唱的已經是成年人聽的歌曲了。陳女士的孩子上二年級,近一年來把陳奕迅的《孤勇者》唱了無數遍。
“她自己也說不清是從哪學來的,就說同學們都在唱,還有學樂器的同學,吹拉彈唱都是這首歌。”陳女士說,早兩年她的女兒還用《卡路里》當背景音樂跳過操,“前一陣‘挖呀挖呀挖’在全網火了,很多小朋友都跟著學,我一聽背景音樂,這不是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嗎?”陳女士感覺有點莫名其妙。
在B站上淺搜一下“孤勇者”,幼兒園版和小學生版層出不窮……
“小孩子愛唱《孤勇者》很容易理解,我相信他們不是因為看懂歌詞才喜歡,孩子們還沒有那么強的理性思維,就是旋律上口好聽。”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著名樂評人金兆鈞說,《孤勇者》和很多“洗腦”歌曲一樣,它的旋律和節奏型非常適合傳播,“大人們可能會根據理性思維分析歌詞,但小孩子一般是出于本能,喜歡好聽好唱的音樂。”
“蹲下來”創作
不能小看孩子的審美
到底什么樣的歌曲會被孩子們喜歡呢?金兆鈞說,總原則只有一個——是那些創作者“蹲下來”為孩子創作的歌。
“詞曲作者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他們所看,想他們所想,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替孩子暢想未來,那孩子肯定不愛聽。”金兆鈞以《讓我們蕩起雙槳》為例,著名詞作家喬羽描寫的是孩子們做完作業,在北海公園水面上玩耍的場景,就很符合孩子們天真愛玩的心境。“想創作好的兒歌,還得蹲下來,和孩子們玩到一塊去。”金兆鈞說,現在時代發展那么快,孩子們課余時間都能上網,對外面的世界非常了解,眼界已經很寬,但有些兒歌創作者想到孩子的課余生活,還只寫跳皮筋、跳繩,那必然沒有受眾。
說到孩子們喜歡什么樣的音樂風格與旋律,金兆鈞想起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一件事。當時,他隨著很多音樂家為希望工程的孩子收集歌曲,最后把收集到的歌曲給山區的孩子聽,“我都沒想到,最受孩子們喜歡的歌是李健的。”金兆鈞說,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甚至都沒出過山溝,更不知道李健是誰,就是覺得歌曲好聽,“當時李健是歌壇上很年輕的音樂人,被孩子們挑中了,說明音樂欣賞能力的與時俱進也是種本能。”
金兆鈞感慨,當今的孩子們聽歌范圍更廣,風格更多樣,對聽感的要求更高,“我看B站上年輕人喜歡的作品,電子的、跨界的、技巧豐富的、國內的、國外的都有,我們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他們,用我們以為孩子喜歡的音樂風格創作。”在他看來,相對年輕一些的音樂人確實更接近目前孩子們的欣賞口味,不妨鼓勵年輕人多創作,為他們創造成長的平臺。
“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引導,年輕音樂人在創作時髦音樂的同時,可以多學習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的音樂元素。”金兆鈞說,現在的年輕人多成長在都市中,可能對民族民間的音樂元素不太熟悉,不妨從社會層面呼吁他們不忘我國傳統音樂的“富礦”。不過他并不十分擔心年輕人在一味追逐時尚中忘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很多業已成名的音樂家,都在成熟后將藝術的眼光轉向老祖宗的音樂,這也是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決定的。”
好歌推廣難?
不妨試試影音聯動
雖然不少家長覺得好聽的新創兒歌很少,可事實上,華語樂壇中的兒歌創作一直在進行,其中還不乏詞曲名家加入,可為什么這些歌曲很少被聽到?
2005年前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苦于孩子們沒有兒歌聽,開始以古詩詞為歌詞為兒童創作了數十首“新學堂歌”,這些歌曲在教委等相關部門,以及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和部分學校的支持下,在一部分孩子中傳開,但谷建芬也曾向藝綻君感慨,為歌曲傳唱尋找場地、排練演出很不容易。誠然,在現在這個移動互聯時代,僅憑線下演出,歌曲傳播非常有限。
即便是谷建芬都會煩惱自己的歌曲難以推廣,其他音樂人的兒歌創作更是在“為愛發電”。
近幾年,古琴家賈建軍曾為多首古詩詞譜曲創作,“我從事的古琴演奏就是為了推廣傳統文化,但古詩詞的受眾更廣,我希望孩子們能把古詩詞唱出來,就能更生動立體地感受傳統文化。”帶著一腔熱情,賈建軍創作了《村居》《秋思》等20首左右的童聲合唱歌曲,之后突然發現不知如何讓歌曲觸達孩子。后來,他自掏腰包幾萬元錄制歌曲,又托付在學校工作的朋友向校方推薦,校方聽了歌曲小樣,把作品引入了課堂。“一位老師跟我說,孩子們唱了這些歌,從歌曲旋律中就能感受到不同詩歌的情緒和意境。”賈建軍說,他自己作為“個體戶”,沒有什么推廣的渠道,只是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為孩子們做點事。
“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一點,現在大家傳唱的經典兒歌,在它們誕生的時候,也不是單獨作為歌曲傳播的。”金兆鈞為兒歌創作者支招,正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是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小燕子》是電影《護士日記》的主題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是電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曲,“這些歌曲當年都是和影視作品一起推出、傳播開的,我們不能忽視視覺呈現的作用,小孩子很容易被視聽一體的內容感染。”
金兆鈞說,當年的小孩子看電影,現在的孩子們基本都在刷視頻聽歌,近幾年很多國漫作品火起來,也帶動了相關原聲音樂向孩子們傳播,優秀創作者不妨借鑒這個思路,多在優秀的影視音樂中發力,推廣作用可能會事半功倍。
END
藝綻熱門閱讀文章
為了跟王子文演好特殊愛情戲,尹昉這次到底有多拼?
中國美術館60年館慶觀展攻略!這些鎮館寶藏錯過就是巨虧
獨家|何賽飛回應“痛斥梅花獎”
《隱秘的角落》熱播三年后,話劇《壞小孩》竟然演出新鮮感?
本期作者、編輯:韓軒
本期監制:周南焱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