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位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卻說:原來青春期并不可怕,原來它是人生中如此美妙的黃金時期。
本文來自媽心理的一位學員分享。
原來,只有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如此淡定~
無論多累,請別把負面情緒傳給孩子
我的孩子是在初中開始有了青春期叛逆的苗頭。
孩子爸爸經常跟項目全國到處跑,所以家里經常性的只有我和孩子。
在孩子低年級的時候,我和孩子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沖突,但是在孩子進入初二后,問題開始一點點出現了。
我和孩子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爆發沖突,冷戰變成了家常便飯。
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愿意和我說話,經常一回家就把自己鎖在屋子里打游戲。
孩子的房門好像成為了我們之間的一道屏障,互不打擾,互不干涉,但是我當時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到底出在哪,只是想,也許就是孩子大了,需要一個自己的空間。
但是后面的問題逐漸愈演愈烈。
老師開始找我談話,說孩子的成績掉的很厲害,有好幾次被抓到上課睡覺,上課的時候也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師的問題一問三不知。
我知道這是孩子經常躲在屋里打游戲的結果。
我開始出手干預,哪怕每次都是以爭吵和沖突收場,但事實是我的管教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對于一個已經上初二的男孩子來說,他已經有了反抗的力量,我想沒收他的手機,才發現我根本爭搶不過他。
用言語批評、指責,換來的也只是聲嘶力竭的咆哮和“別管我”的警告。
我不知道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直到有一天,我因為工作原因疲憊的回到家,看到客廳門口隨地脫下的鞋子和孩子懶散的躺在沙發上玩游戲,我控制不住的跟孩子抱怨:我成天辛辛苦苦的上班,回來還要收拾你這堆爛攤子。
孩子厭煩的起身回屋,我聽到他對著手機說:咱們玩會兒游戲吧,我媽又回來了,一回來就要聽她的嘮叨,煩死了,真不想在這個家待了。
那一刻我有委屈,也有自責。
我知道孩子嫌我嘮叨,但是無意識的說教和抱怨,已經無形的根植在我的潛意識中,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也是在那一刻我開始有了求助和學習的念頭。
在網上搜集了很多相關的知識,買了很多的書,但是不同理論之間的教育方式大相徑庭,一度讓我陷入更加迷茫的境地,究竟哪位老師的才是對的,究竟哪個方法才適用于我的孩子?我該如何當一位青春期孩子的媽媽?
無意中接觸到了媽心理默薇老師講的《青春期叛逆破解訓練營》這門課程,也是通過了學習這門課,才開始了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
我和孩子的現狀,其實來源于多個方面的集中作用,但是我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占了很大一部分。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力量,接觸的事物了解的知識都是有限的,那個時候他們是依靠父母,將父母視作神一樣的存在。
那個時候父母的管教、命令,他們會欣然接受。
但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我的嘮叨、命令和他的獨立意識開始有了沖突。
同時我在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的負面情緒,也都一股腦的宣泄在了孩子身上。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踢貓效應”,指的是將自己的情緒發泄給比自己弱勢的人。
孩子是這個家里最為弱小的存在,自然成為了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孩子本身處在學習的重要階段,學校的考試、排名等壓力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回家還要消耗我的負面情緒,長此以往自然想要躲避我。
這其實是孩子趨利避害的本能。
默薇老師曾說,父母應該成為孩子情緒的“容器”,能夠接納孩子的種種情緒,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自己的盛納情緒的容器已經滿滿當當了,我無力接納孩子的情緒,反而將自己的情緒傾瀉在了孩子那里。
游戲、和我的爭吵,其實都是孩子發泄情緒的渠道。
想要改善現狀,唯有從自身的成長入手。
除了嘮叨,請找到其他的溝通途徑
默薇老師在課程中反復提到神經系統一和神經系統二的狀態。
人的大腦分為理性腦和情緒腦,當人處在恐懼和壓力狀態下,原始腦會開始工作,神經系統一也會處在興奮狀態,理性腦就會受到抑制。
這個時候你的說教、道理,孩子是一句話都聽不進去的。因為孩子對你是抵抗的狀態。
而神經系統二是一個安全、愉悅、放松的狀態,當你對孩子沒有威脅的時候,對話才能順利的進行。
所以嘮叨、說教,很有可能只是感動了自己的廢話。
那除了嘮叨,該如何和孩子建立溝通呢?
我們所謂的溝通不是命令,不是將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平等、尊重、傾聽、不帶評判的對話。
記得之前,我也嘗試過和孩子溝通,但是最后總是無功而返,我總覺得是孩子拒絕溝通,但現在想來,問題的確是出在我這。
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跟孩子說讓他報個輔導班,他說不愿意報班,我便說:那怎么行呢?你們班成績好的都去報班了,你這成績不加把勁怎么行呢?
結果可想而知,以孩子摔門回屋而告終。
我只是沉浸在了自己的溝通假想中,卻不知道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命令。
除了需要改變溝通模式外,對話的話題也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不是只有學習。
想想孩子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回到家還要跟父母匯報自己在學校學了什么,考了多少分、做了多少題,如果讓你回到家還談工作,你愿意嗎?
家長可以跟孩子聊聊游戲,聊聊同學們發生的趣事,聊聊最近一起追的劇、聊聊孩子的愛好和特長。
當話題不僅僅局限在學習上,也許你會發現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在慢慢的拉近。
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父母首先要成為有力量的那個人
在一次直播課上,老師曾講過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丈夫、妻子、孩子,三個人就像組成三角形的三條邊,一條邊動了一定會影響另外兩條邊。
孩子在青春期出現了一些行為偏差,最能夠直接影響孩子的,一定是父母。
而對父母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有自身的力量。
設想一下,如果父母本身缺少能量,那孩子掉下懸崖的時候,你是沒有能量去拉住孩子的。
只有增強自身的力量,才能在孩子青春期這個階段,幫助孩子糾正叛逆、厭學、沉迷游戲這些偏差行為。
那如何增強自己的力量呢?
1、覺察自身焦慮的源頭
中國的家長大部分都是處在一個焦慮的狀態中: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害怕孩子將來沒有好工作,害怕孩子將來沒有好前途。
當父母將這些焦慮傳遞給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切斷這種連接,會逃避、會隔離。
這個時候家長需要覺察,這份焦慮到底是孩子帶給你的,還是出于自身的不安全感。
在開始學習后對這方面有了一些了解后,才發現如果焦慮是100分,那么父母自身的焦慮其實是占據了百分之六七十,剩下的才會是孩子,或者還有原生家庭等因素。
搞清楚焦慮的源頭,你才能重新審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2、建立自身負面情緒的排泄系統
就像前面說的,如果父母自己沒有能力處理負面情緒,就更沒有能力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建立負面情緒的排泄系統,主要是需要家長先了解該如何處理情緒。
處理情緒不是憋著,而是選擇正確的方式去釋放。
比如跑步、瑜伽、旅游、日記、找人傾訴,都是很好的辦法。
當自己負面的情緒排泄出去,自然有力量接住孩子的情緒。
3、分清界限
很多家長的焦慮是因為和孩子處在共生的狀態,孩子沒考好,自己比孩子還焦慮;孩子還沒有著急,自己先替孩子著急。
這就是界限不清的表現。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獨立意識發展的階段,孩子會在這個階段完成“我是誰”“我是成為誰”的自我認同,這個時期家長過多的干預,只會否定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成長。
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
孩子分內的事情我們不干預,不該我們介入的我們不評判。
總的來說,孩子的青春期的確是一個問題頻發的時期,但是同時也是和機遇并存的時期,在這一階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尤為重要。
此時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和自己能夠并肩作戰、一起成長的戰友,而不是一個和自己時刻處在對立狀態的對手。
而做到這一切的前提,在于你是否了解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是否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需求,是否了解孩子此時最需要哪些支持和幫助。
關于青春期孩子的厭學、叛逆、沉迷游戲、拒絕溝通等問題,默薇老師在《青春期叛逆破解訓練營》中都有講到,通過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幫助家長從根解決青春期的種種難題。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