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聽別人在講,故事的最終總是啟示我們不要像故事中的盲人一樣,僅僅從個人的感覺出發來判斷事物,要學會多角度來認識事物。如此深刻的道理在孩童時代實在是太高深了,作為比較愚鈍的代表在孩童時代并沒有對這樣的故事產生巨大的感悟,當時只是覺得要告訴一個盲人什么是大象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是你你怎么描述,似乎哪一種描述都無法精準地告訴一個從來沒有見過大象的人 什么是大象,細思極恐啊,當你向別人描述一個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的時候是有多大的難度。
認知存在邊界
然而從現在來看這個故事卻看出了不一樣的東西,盲人摸象歸根結底是一種認知的突破,既然是突破,就說明我們的認知都是存在邊界的,我們處在我們自己的認知邊界以內,對于邊界以外的東西我們就如同盲人一樣,也許在我們的認知邊界內可以見到事物的一部分,但你不能確信那就是全部,就如同盲人摸到大象的各個部分是一樣的,即便是你摸到了你認為足夠多的地方,你也仍難以正確表述大象這種東西,當你把所有的已知信息羅列出來的時候,你就越可能接近事實和真相。
有一個火車上的故事: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和女兒上了火車,兩個孩子四五歲的年紀,上了車就在哭哭啼啼,而作為父親的他卻沒有安慰和制止,其他乘客都忍受著公共場合的啼哭聲,突然有一位乘客站了出來,指責那位父親:在公共場合你能不能管教下你的孩子,這樣影響到了其他的乘客。這位父親露出無奈的眼神: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剛剛失去母親的兩個孩子如何走出悲痛。話音剛落,整個車廂都沉默了。你看就因為你認知信息的問題讓你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讓你從一個憤怒的狀態進而轉入到同情和憐憫,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認知邊界在哪。
巴菲特和芒格說過:一定要在自己知道的領域內投資,認知邊界之外的地方再有機會也不投資。
認知的量變與質變
認知過程就像是走迷宮,你要么在已知邊界內重復,要么是在擴展你的認知邊界,認知邊界的大小決定了你可以重復的內容和項目,當我們開始拓展認知邊界的時候就會面臨盲人摸象的困境,當你摸到尾巴的時候你會下意識的以為這就是大象,就像是我們剛剛認識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就會下意識的認為這就是問題的全部,只要解決這一個方面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當我們解決掉之后就會發現其實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我們還要繼續探索問題的另外一些方面,直到我們的認知信息到達一定的量級才會發生質變,換句話說也就會一下看到問題的本質和內核。
認知同樣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認知的信息量決定了認知結果的完整度,當我們在擴展認知邊界的時候,一定要收集足夠多的信息,信息的數量決定了事物的更多細節,玩過拼圖的朋友肯定深有體會,單獨的片段很難讓你對整體有一個完整的概念,當你拿到的片段越來越多時,你就會在腦海建立一個更加完整的形象,從而幫助你完成拼圖。
認知的障礙—無意識狀態
丹尼爾 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與慢》中以及基思 斯坦諾維奇在他的《超越智商》中闡述了人們思考的兩種系統和三種心智模式,他們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揭示了人們認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錯誤,人們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系統模式—快系統和慢系統,快系統是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他幫助物種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慢系統則是近幾萬年才出現的,它是一個后來者,在我們的系統中,快系統處理高達95%的信息,而且是在我們沒有意識的狀態下,就像你的走路和呼吸一樣,悄無聲息,默默無聞,而我們的主動認知系統則屬于我們的慢系統之中。
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快系統是一個高效低耗的系統,處理事情的效率最高,延續著基因內部的生存模式設定,但是無法保證它符合當下環境的變化,而慢系統則是需要調動大腦的認知資源,需要耗費巨大的能量,當你開始拓展認知邊界的時候,就需要你調動你的慢系統,也就是說當你在思考和提升認知的時候是一個高能耗,效率并不高的活動,這個過程是不利于個體生存的,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慢系統并不是我們處理外部事務的默認系統,而是需要人為調用,也是我們拓展認知邊界的最大障礙。
認知過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需要我們及時調用和控制我們的認知系統,只有慢系統更多的被利用,我們才能從周圍的世界中不斷吸收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不斷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當我們的認知邊界到達一定的數量級時,你就會對世界、人生以及個人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猶如重生!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