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午兒子做完作業就開開心心地參加同學的生日趴了。這讓我想起去年兒子因為參加這個同學的生日會,在我家曾發生激烈的親子矛盾。
那天下午兒子要把iPad帶去同學家參加生日會,我和他爸爸一致反對。
因為我們很清楚孩子帶去的目的是去打游戲,而我們覺得去人家過生日就要開開心心和大家一起玩,而不是一個人低頭在那玩游戲。
但是孩子很生氣,大聲對我們說:“你們從來不允許我玩游戲,只有同學過生日時我才有機會玩,每次都要等很久才有人過生日,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然后堅持要把iPad帶走。
說實話,我從沒見過孩子這樣憤怒過,更沒見過他這么大聲的對我們說話過。
他今天知道要去參加同學生日會后,整個人都變得心神不定,一直惦記什么時候能玩到游戲。
后來我和孩子協商好,如果有其他人帶iPad過去,我就給他送過去,他先不要帶。孩子同意了,就去同學家了。
我和孩子爸在家開始反思我們堅決不讓孩子玩電子游戲到底做得對不對?可以說,我家孩子在讀三年級之前是從來沒有玩過電子游戲的。
但孩子自從上了三年級,周圍的同學經常聊游戲,還有就是同學的生日趴都變成了電子游戲趴。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對游戲完全沒有抵抗力,在家沒有機會玩,只要遇到同學生日會就開始瘋狂的玩……
我們覺得孩子現在慢慢大了,一直以來對孩子玩游戲采取堵的辦法已經沒有用,現在可能要用疏的辦法。
比如每周允許孩子在周末玩半個小時電子游戲,引導孩子有節制的玩游戲,這樣孩子對游戲也沒有那么大的好奇心,不會逮住機會就沒辦法控制自己,孩子也能和同學有話題聊了。
經過一年時間的嘗試,我們發現當家長對孩子玩游戲不再緊張兮兮,給孩子自由玩游戲的時間后,孩子對游戲也沒那么瘋狂了。
家長對孩子玩電子游戲這件事上,更應該采取疏而不是堵的辦法。
二
我們家長其實主要擔心的是電子游戲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成績,才會對孩子采取各種手段嚴格控制,比如不給孩子電子產品、斷網、斷電等等。
可結果呢?隨著孩子年齡越大,我們的控制效果越差?那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玩電子游戲是大勢所趨,我們擋也擋不住。
2014年有一項對杭州市400名3-6歲幼兒的調查顯示,所有幼兒都有玩過電子游戲的經歷。孩子玩電子游戲已經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現象了。
如果我們家長硬是堵住孩子不讓玩電子游戲,孩子長大后或者在沒有其他人監督下更容易沉迷游戲。
2015年以690分的成績成為鐘祥市理科狀元的常書杰,被北大錄取。但考入北大后的常書杰,卻因多次逃課打游戲,最終被北大勸退。
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就在網上發布了公告,為了改善教學環境,學校將18名分數達不到本科分數線的在校學生轉為專科。
據了解,這18名在校大學生都是高中時候成績優異,在高考的時候考到了華中科技大學的。
但是在進入大學之后,因為身邊缺少老師的教導還有父母的監督加上自身的自控力比較弱,所以每天都是在打游戲。
而在學習方面不思進取,完全沒有了高中時候的那種熱情,整日因為打游戲遲到逃課,學校多次警告還是不知悔改,所以學校才將這批學生全部轉為專科生。
百度貼吧上也曾有人這樣介紹自己的經歷:
在我的童年里,基本上是不玩任何電子游戲的。父母為了防止我打游戲,甚至把家里的網線都給切斷了,讓我根本就沒有打游戲的機會。導致小時候我常常會因插不入小伙伴的游戲話題而感到自卑。
可能是出于補償的心態吧,上了大學后脫離了父母的管教的我反而瘋狂地迷戀上了游戲,一天24小時我能花18個小時在游戲身上。
現在學也不上了,覺也很少睡,整個人活的迷迷糊糊的。
所以對待孩子玩游戲這件事上,家長要多加引導,不能強硬管控,你管得了孩子一時,管不了他一世。
那要如何引導孩子呢?
我們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自律,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們做父母的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左右,孩子只有學會了自律,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美國著名教育家魏克禮說:
“家長教育孩子,并不是應該控制孩子,而是應該教孩子如何自律。”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不僅僅是為了眼下控制孩子玩游戲的時間,更是為了他以后擁有更加美好而自由的人生。
三
那我們要怎么培養孩子的自律呢?
1.父母要以身作則,身教大于言教。
在《少有人走的路》的書中指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讓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我們強化自身成長的力量,才能成為他人力量的源泉。”
家長自身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整天要求孩子要自律,結果自己卻做不到:
父母一下班回家就抱著手機刷抖音、追劇,怎么能給孩子樹立起少玩電子產品的好榜樣?
父母自己熬夜賴床怎么能培養出作息規律的子女?
父母自己愛葛優躺,怎么會有一個熱愛運動的孩子……
請記住,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孩子身上的問題要去父母那里找。
2.和孩子制定計劃,尊重孩子意愿,激發孩子內驅力
知乎上有個高贊答主這樣說:“真正的自律是建立在自知、自信和熱愛之上的,不是盲目的自我壓迫、自我批判。”我深以為然。
父母在培養孩子自律過程中的角色是引導者和輔助者,絕不能采取發號施令的方式,孩子要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父母要多去傾聽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他選擇的機會,孩子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參與感和成就感,才會更愿意積極配合完成。
3.他律在自律中也不可或缺。
心理學家曾總結得出這樣的結論:自律的前期是興奮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自律其實就是延遲滿足,孩子并不能馬上得到自律的好處。要讓孩子擁有自律的好習慣,先要讓孩子嘗到他律的甜,進而實現自律,養成好習慣。
比如孩子通過一段時間努力認真學習,取得了好成績,家長應該及時給予孩子表揚和獎勵,這樣孩子就更愿意好好學習了。
4.自律的培養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堅持、堅持、再堅持。
很多孩子在剛開始執行計劃的過程中,會出現堅持不下去、耍賴的情況。
這時候家長絕不能就放棄了,我們最好把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時間都固定下來,固定時間做固定事情。
當然,偶爾有突發事情耽誤的話,我們事先可制定些彌補的規則,讓孩子知道這次沒有做,下次還是要還的。這樣孩子就不會無緣無故放棄了。
擁有自律品質的孩子,家長再也不用擔心他會沉迷游戲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