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近年,我國電競產業迅猛發展,電競產業規模日益擴大,為基數龐大的電競從業者頒布行業規范、進行統一職業界定的要求呼之欲出。2月,人社部公布13個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電子競技員”被納入其中。“打游戲為何能出職業標準?”“合格的電子競技員需具備哪些素質?”帶著這些疑問,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進行了采訪。
“不是打游戲那么簡單”
“打游戲為什么能成為一個職業?”這是很多人對電子競技員的成見。“事實上,成為電子競技員絕非那么簡單,他的綜合素質要求和培養成本都不低。”江蘇省電子競技協會副會長、南京星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立說。 記者了解到,電子競技員并不僅僅指常人熟知的電競比賽選手,而是包括了從事不同類型電子競技項目的人員。陳立舉例,一個標準的電競俱樂部里,選手可能只占其人員的20%,80%都是管理、服務、支撐人員,例如游戲測試人員、游戲開發人員、美工畫圖人員、賽事策劃、賽事運營人員、導演、藝人、電競主持人等等。
記者來到南京星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展覽館,館中陳列著公司與省內高職院校共建電競人才培養基地所用的必修教材,其中包括《電競經濟學》《電競心理學》《電競主播思維與實踐》等。“除了心眼四肢協調能力,賽事運營能力、藝術能力、體育能力、管理能力和計算機技術也很重要”,南京星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電競講師吳子勛說。 “電子競技員,包含諸多細分專業,其培養方向和要求都大相徑庭,我們既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又讓他學有所長,這就好比一個好的足球解說員和一名優秀足球運動員的培養路徑是不同的”,陳立說。
收入亮眼,前景廣闊
艾瑞咨詢的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全國電競用戶數量在5.8億左右,電競行業從業者接近10萬人,而就在2018年,電競用戶還只有4.8億人,電競行業從業者的數量在5萬左右。“電競行業如此‘井噴’的發展態勢下,國家對整個行業進行標準設立和規范管理,可以說正當其時”,陳立表示。 陳立分析,去年由于疫情,“宅生活”增多,客觀上助推了電競行業的蓬勃發展。從宏觀環境來看,當下年輕人的主力軍——“90后”和“00后”,多為獨生子女,社交需求強烈,而既可線上切磋、又可線下交流、極易打造IP的電子競技恰好給年輕人搭建起溝通互動的平臺。
陳立向記者展示一款名為獵游的游戲陪玩軟件,其中一些陪練主播都接受過該公司的電競培訓,月入到賬逾萬元在其中已是普遍現象,最高的月收入9萬多元。當然,陳立也提醒,“電競行業的兩頭貧富差距較大,年薪高到千萬,低到十萬以內。”
“職業電競和電競職業是兩個概念”,吳子勛介紹,職業電競通常是指電競選手,與傳統體育運動員一樣,電競選手對天賦的要求較高,同時面臨過了黃金年齡就要退役的情況;而電競職業是指電競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這方面我國存在至少50萬的人才缺口。“此次頒布的電競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中包含的不少非運動員崗位,年齡限制更低,能力需求更為多元,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吳子勛說。
阻力尚存,國標助力行業健康發展
“從事電子競技員,最大的阻力來自于社會對電競和游戲的錯誤認知。” 陳立告訴記者,曾幾何時,“游戲猛如虎”的觀念大行其道,使電競行業蒙受不小的輿論壓力,而這種觀念至今仍很有市場。“電子競技不等于沉迷游戲,更不是不務正業,陳舊觀念急需打破”,陳立認為,一方面要給電競行業從業者和電子競技員更多機會走到社會上和公眾中進行宣導,讓大家重新認識電競業。從這個角度出發,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頒布恰恰是一個契機,“電子競技員被國家認可,擁有科學的考核標準、明確的上升路徑,這無疑提高了電子競技員的職業歸屬感和尊嚴感。” 另一方面,有了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健康、科學的行業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得到落實,起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吳子勛舉例,他們公司設計電競教學體系時,特意植入了“防沉迷課程”,“我們會從情感和內驅去的角度,讓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真正需求,引導他理性對待電競,從成本上看,這套課程貌似‘多余’,但從長遠看是很有必要的。”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金亦煒 實習生 王奕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