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愛玩,但不意味著不愛學習,在他們更小時候更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總喜歡問大人:這是什么呀?為什么會這樣呢?怎樣才可以……?
有些兒童和青少年是知道自己需要上學,或者他們也想要上學,但是他們做不到。他們有的害怕見到老師或者同學,有的害怕做作業或者考試,有的是擔心寄宿生活,有的是坐在課堂聽講也異常難受……他們不太清楚自己發生了什么,但是到了課堂或者回到宿舍,他們會頭痛,會緊張冒汗,會無助地掉眼淚,他們只想離開那個環境。
孩子難受,家長心里都很著急,把孩子帶去醫院做各種身體檢查和看專科醫生都沒有發現有什么身體病變的狀況,但是孩子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失控,他們或許經常對家人發脾氣了,或許變得不愛出門,或許郁郁寡歡……幾經折騰,家長才意識到孩子很可能有“學校恐懼癥”,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每個家庭的教養風格不一樣,孩子厭學逃學不去上學的原因也不一樣,這里列舉四類僅供參考,具體情況還需專業的心理醫生去判斷和提供幫助:
一、擔憂
對于上學這件事,孩子們多少是有自己的擔憂,這很正常也很普遍。
可是,有些孩子特別害怕做作業或考試,因為寫出來的作業或者做好的測驗卷子就是他的作品,是需要接受被評估或打分,這會喚起他們記憶里對失敗的恐懼。除了成績落后的孩子有擔憂以外,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可能有自己的困惑。
小高在“小升初”的時候作為“尖子生”備受重視,那時他自己也覺得學習考取高分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家長、老師們欣賞的目光以及同學、朋友們的吹捧下,他總是洋洋得意。初中的學業比小學更加繁重,小高的學習成績即使開始有點下滑他也不著急,因為他好像翻一下課本認真聽幾次課就很快將自己的學習追趕上去,他為此而自豪,同學好友非常羨慕和佩服,小高自己覺得非常有面子。
于是,他對學習放松了要求,對家長和好友的相勸不以為然,他認為反正在緊要關頭自己認真對付一下肯定可以依舊名列前茅。所以初中那兩年,他的成績即使出現大波動他也覺得不是什么大問題,反而認為幾次考試成績上上下下正是證明了自己的成績在落后的時候只要他認真追趕,短時間里也一定可以獲得成績高分。
可是到了初三開始就變得不一樣了,隨著作業量、測驗和考試的增多,小高感覺自己原來那個“認真對付”的辦法越來越不見效果了,成績從中上水平滑落了不少。初三上學期期末考對他來說是個“重頭戲”、“翻身仗”,雖然在同學面前假裝淡定但他回到家的學習時間確實增加了不少,可惜成績一出來他知道自己又落后了不少,他開始慌了:我學習不是很厲害的嗎?如果成績真的繼續往下掉,我面子往哪里擱?于是,他開始從對分數、排名感到抗拒到慢慢對測驗、作業、聽課、回學校都感到難受,經常情緒低落,興致全無,偶爾會覺得那些圍在一起討論的同學就是在議論他……
兒童和青少年試圖退出或躲避,或許是害怕自己表現不佳,或害怕自己不如同齡人優秀,或擔心老師會用批評、懲罰來羞辱他們。
有些孩子的老師(尤其老一輩的教師)可能確實嚴厲甚至暴脾氣,但是有些學生即使老師總是對他們的錯誤和遲鈍寬容以待,也會令他們產生這樣的憂慮。
除了學習方面,孩子們在自我認識、人際關系方面也有自己的擔心,這些情況沒有妥當處理或者被忽視,久而久之會加重程度和影響上學,比如他們會擔心新來的班主任老師或者新認識的同學不喜歡他,因為他自己總覺得別人會笑話自己個子矮或者長得不夠可愛。
心理上的困擾會降低我們的學習的能力——比如擾亂孩子心中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產生愧疚、羞恥和尷尬的感覺,以及害怕被看穿、被懲罰或不被贊同。
二、迎合
小斯是個高一新生,老師眼里是個典型的聽話但不算聰慧的孩子,成績排名倒數,為了不辜負家人的關愛和老師的幫助,她能夠主動學習,可惜對她來說急切追趕成績的焦躁心情總是讓她專心不了,她也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內心非常煎熬,只能逼迫自己更加努力。
文言文背兩遍不熟就再多背幾遍,數學公式難掌握就多做題,很多休閑娛樂時間被她安排滿滿,好像只有自己努力的時間足夠多,努力的過程有被看見她才能夠覺得自己做了學生應該做的事。當然,成績結果在她心中分量也很重,因為她知道爸爸媽媽、老師、同學朋友都喜歡那些學霸孩子。
可惜為努力而努力已經消耗了小斯太多,以致學習本身對她而言毫無樂趣,在學校的每一分鐘都變成了煎熬,孩子頭暈頭痛等身體問題讓父母倍感心疼,最后聽從了心理醫生的建議她們一家決定先讓小斯休學,專心養病明顯好轉之后再考慮復學。
為了取悅權威,有些兒童或高年級學生可能想迎合他們的老師和父母,所以僅僅是為了努力而努力,他們無法感受到學習本身帶來的美好感受。再比如,有些低年級的孩子才學會寫字,就要求自己一筆一劃寫得很工整,否則就用橡皮擦反復擦拭和重寫,以此消除他心中批判聲音,迎合自己心中那個嚴厲批判者的期待。
三、抗議
一些學生為了反抗老師或制度的權威而拒絕學習。這種行為或許也是一種抗議,因為他們覺得當初是父母強行將他們送進了學校。
對于那些特別不能適應離家住校生活的孩子,如果出現了厭學問題,或者他們向家長強烈反饋住校不適的話,我們能夠比較容易想到的是孩子在適應宿舍生活規則(比如按時關燈睡覺后不能說話、不能自帶零食和手機、需要排隊洗澡、宿舍輪流或合作搞衛生等)上遇到困難,這是現實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發展下去可能導致孩子拒絕上學,拒絕與權威溝通,以示抗議,或許這些問題的暴露是在提醒我們要留意孩子可能在“分離焦慮”、“對抗或服從規則或權威”等心理議題方面處理困難,這時需要家長有所警惕,必要時我們可以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還有一些學生覺得是父母逼迫他們繼續深造,阻止他們出去工作或變得更加獨立。他們覺得自己在專業學習選擇或者職業選擇上并沒有自主感,好像什么都得聽從父母的安排,于是在“上學”這件事上他們開始為自己開展了“獨立斗爭”。
四、測試邊界
有些學生借著與權威抗爭的機會來測試制度的邊界,他們從前在家里很難實現這種測試,因為他們的家規不是過松就是過嚴。
有一天,活潑好動的小學低年級學生聰聰放學回到家后,氣鼓鼓地告訴媽媽說他以后不去上體育課了,是體育老師說他不可以上的,而且那個老師還打了他。
媽媽仔細問清楚情況后,了解到聰聰沒有按照體育老師要求,先參加集體的熱身活動再排隊借玩體育器材。在他想要跑去搶先從器材車里取走毽子時,體育老師一把拉住了他,告訴聰聰他得先和其他同學一起做好熱身活動才可以借走器材,并且這是要排隊的,不可以爭前恐后地搶,這會容易發生意外,如果再不遵守紀律的話以后聰聰就不可以借器材玩,如果因為爭搶器材導致意外發生就不可以來上體育課了。
后來,聰聰聽了媽媽的分析,知道體育老師不是不給他上體育課,是自己總是不遵守紀律令老師擔心發生哄搶意外,如果大家受傷了就不能上體育課了。現在聰聰也知道了自己必須遵守紀律,排隊玩才能大家都能一起玩。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