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是當下一個非常熱門的行業,有不少高曝光量的職業選手影響力不亞于二線的明星,這也吸引了不少人投身其中,但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電競選手似乎都是十幾歲的年輕人,這是什么原因呢?
一、年輕是電競的硬通貨!
在MOBA類項目中,選手需要極快的手速和發散的思維,人們常常會用Faker切屏來形容,一般來講,在一定年齡范圍內,年齡越小的人身體反應速度越快;比如Faker老了,他的狀態也只會越來越差,過了黃金年齡,很少會有選手越來越強。
在FPS類項目中,反應就更加重要了,比賽誰先開槍誰就有優勢,可能一發子彈就能扭轉敗局,0.1秒的時間就是優勢,年齡大了,反應往往更加遲鈍,跟不上了。
FPS需要長時間高度集中,比如現在玩游戲,總感覺沒有當初的那般激情了,當初通宵玩一個晚上覺得沒啥,現在玩一個小時后就覺得很累,年齡越長,越不適合電競,這是生理因素所致。
我們看到,傳統的電競選手中,大多都是十幾歲的年輕人,二十大幾都已經算是高齡電競選手了,一般來說,超過25歲就會選擇退役轉型,我們常常聽到什么少年天才,而從沒聽說過什么老年天才。
二、年輕更易造就職業
電競其實也是一門技藝,與其說電競需要年輕,倒不如說每一個行業都需要年輕,讀書需要年輕嗎?肯定是的。學藝需要年輕嗎?肯定也是的。所以說,不是電競需要年輕,是所有行業都需要年輕。
因為年輕人學東西更快,年輕人更容易上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一個新的游戲,一個中年人可能教一個星期,還玩兒不明白,但一個年輕人,可能一個小時就學會了,玩兒得比教他的人還厲害,這就是知識接受程度和上手程度,這個跟讀書是一樣的。比如韋神從LOL轉型到PUBG,還不是因為年齡足夠小,接納程度很高,他轉型的時候不足20歲,如果是25歲以后,幾乎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年齡對于電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開始就是電競選手,超過了25歲還想繼續打,可能會依靠著經驗再強撐幾年,但如果是25歲才想著入門,那是很難的,至少不大可能成為一個很優秀的職業選手,如果想投身電競,可以考慮數據分析師、教練、OB、剪輯等幕后工作。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