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原班人馬打造
《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
已于2018年12月20日正式全網上線
從未來視角回望今日教育
反思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之路
自《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播出以來,我們越來越多地收到來自家長們的熱烈反饋,也收到了許多關于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具體問題。
2019年,“此念”聯合我們采訪過的專家,全新開設“專欄問答”欄目,從家庭教育的具體案例中尋找答案,尋找一條與孩子共同快樂成長之路。
專欄第二期,我們繼續邀請心理學家賀嶺峰老師分析案例,談談有關學習動力的問題。
本期專題: 如何看待和對待孩子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老師說:“孩子所遇到的所有學習問題都不是能力和努力的問題,都是動力和效能感的問題。”
對于已經上學的孩子,父母最頭疼就是如何培養孩子在學習中的主動性。
學習動力不足,對學習沒興趣,不想學、不愛學、學習的過程不快樂,沒有成就感,是當今的孩子學習中最大的問題。
案例一
孩子上了幾天興趣班就不想去了,該堅持還是該放棄?
小朋友都要上很多的興趣班,孩子經常學習一段時間后就會表示厭煩,不想去了。父母就很糾結,如果順著孩子不學,怕孩子學一點就丟不能養成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如果硬逼著孩子堅持,又怕過度的壓抑孩子天性。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把握這個尺度?何種情況應該堅持?何種情況應該放棄?
- 老師的回復:
興趣班就得真的是有興趣,孩子真心覺得很好玩兒,特別愿意做這件事。
特長班就是在某方面有更好的天賦,比同齡人學得更出色,領悟得更快,出成績更快,那就是特長班,那就真的得有特長才行。參加特長班,最后變得特短,結果就是又找到一個不如別人的地方,這個就是不對的。
如果既沒有興趣也沒有特長,那意義就不大。
要弄清楚孩子的興趣來自于哪里,如果真的是對這個領域感興趣,那就應該繼續學。但也有可能他的興趣來自于別的小朋友。看別人在學,他也要學,這個就不是他真正的興趣。
對于興趣班的去留當然要慎重,不能不想學就不學了。首先要清楚,為什么本來很有興趣的,現在沒興趣了?
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孩子在這方面沒有天賦。學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其他小朋友學得好,就不斷的遭受打擊,就不想學了,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況,就應該及時糾正。
第二,可能是關系出了問題。比如說孩子就是喜歡畫畫,但是不喜歡某個老師,不喜歡他的教學方式,那就要考慮換個老師。
像我女兒從小有喜歡畫畫,我們給她報了美術班,學了幾次以后,我女兒倒沒說放棄,我就先放棄了,因為我覺得那個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我女兒的繪畫動力的保持和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就果斷的放棄了。
第三,放棄的理由和應對方式。我們得跟孩子好好的去探究一下,為什么要放棄?我們如何對待這樣的事情?
把事情弄清楚,看看中間還有沒有堅持或者改進的可能。比如說孩子有的時候不上那個班的原因,只是因為那個班里有一個學生他特別討厭,比如說每次他都說話,或者打他,讓他很不爽。所以他說我不想學了,既不是因為這個專業,也不是因為老師,而是因為那個同學她特別厭惡,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說興趣班是否要放棄,這保證是大人的事兒,就是因為你進入這個班的時候不慎重,退出的時候也不慎重。
案例二
孩子三年級就明顯厭學,該拿他怎么辦?
孩子10歲,三年級,成績還可以,但因為總是不想做作業而經常被老師批評,已經明顯出現了厭學情緒。其實如果他想學起來還是很高效。他特別喜歡看書和朗誦詩,喜歡泡圖書館。性格也隨和但是會堅定自己的想法,沒安全感的時候情緒不穩定。
我們很擔心他這樣下去跟不上進度,更受挫折,又不愿意過多的干涉他的愛好和決定,很矛盾,不知道怎么辦?
- 老師的回復:
就目前看起來,我覺得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都不錯,他在這種情況下,這么討厭上學和做作業的情況下,成績還依然能保持不錯,就說明他的學習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他又那么喜歡讀書,有自己真的喜歡的東西,做得很出色,那就說明他學習的力量和動力還在。所以作為家長要處理的,應該是這么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 孩子的問題,不是學習的問題,是關系問題,情緒問題。
家長要在家庭內部找原因,孩子為什么那么沒有安全感,沒有成就感,這么容易受外在的情緒的影響?這種情緒上的安全感的缺失,以及耐受能力的脆弱,跟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有關。
所以這方面可能父母要反思和檢討,為什么我們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比較安全的,能夠迅速恢復自己情緒的那樣一個家庭情境?這個問題到底是從哪兒來的?我傾向于認為是從父母,甚至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里過來的,你要找到這個原因去解決,因為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以后會不斷的回到這個問題上來。
第二, 幫助孩子處理好跟老師之間的沖突。
因為直接導致孩子不想上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導致的師生關系的不好。他對老師有恐懼感,因為這樣會經常挨老師批,所以家長可能要主動的去跟老師溝通,就是我孩子當前遇到的這樣一個問題,這也是家校共同遇到的問題,所以希望老師跟家長配合。
比如說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能不能減少一點孩子作業,甚至可以不做作業,然后不要因為作業的事情來經常的批評他,否則導致孩子輟學,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件。家長需要跟老師進行溝通,看看針對這個孩子能不能在一段時間里面,采取一些特殊的對待的方式,來保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和自尊心,幫助孩子處理好跟自己的老師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第三,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也不能轉學,休學一年也是一個選擇。
我們說兩害權衡取其輕,如果你孩子不做作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也能跟得上,那當然很好;如果跟學校老師能協調減少孩子作業,那當然也不錯;但是如果說孩子到了要輟學的程度,那還不如先休學一年。
休學一年避開學習情景,因為這個孩子自己愛學習的,所以休學一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讓孩子去圖書館,讀自己喜歡的書,平時也跟跟作業,或者上上補習班也可以。其實我說的休學一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輟學。
如果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孩子三四年級就不想上學了,你還持續硬逼著他去做,老師那邊又不通融,就非常有可能把這個孩子搞輟學了。輟學和休學比,我覺得休學是一個更容易接受的一個方式,最多也就晚一年。
但是如果孩子徹底不上學了,那這事兒問題就大了。休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避開這些老師和同學。如果他在那里受到的羞辱已經不可彌補了,不如干脆就停一年。當然換學校也是一個辦法,但是換學校也需要一個重新適應的過程,我覺得休學也是一個可選擇的辦法,但這個要跟孩子好好商量一下這件事,目前看起來,休學一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兒。
案例三
孩子馬上高考了,學習動力不足,我們能幫他做點什么呢?
孩子18歲,馬上高考了,父母親子關系不錯,但孩子不用功,更談不上刻苦,自律性也不夠,動力不足,自我管理還是有問題,而且沒有明確的目標方向,有沒有方法可以讓他有所改變?請賀老師給我們支招,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動力和效能感?
- 老師的回復:
既然親子關系還不錯,那就應該問孩子:“馬上要高考了,爸爸媽媽希望能幫到你,你希望我們怎么做?每天早晨叫你起床,還是希望做作業的時候不被打擾?多給你補充點營養,還是希望我們五一十一的時候帶你出去玩兒?”
這位家長連續用了那么多評價性的詞匯:自理能力不行,自律性不行,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不夠刻苦努力等,一系列負面性描述就像一個詛咒,一個來自于至親的詛咒,這個詛咒會很有力量。父母應該祝福孩子。
這么多評價,絕大多數是沒有依據和來源的,只反映了父母的焦慮情緒,然后把這種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從而認為孩子也是這樣的,其實孩子根本不是這樣的。這種看待孩子的方式,從助考的角度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父母在心理咨詢室用很多特別不好的詞匯來評價孩子,我聽了以后挺傷心的,并不是說孩子那么出色,沒缺點,但是我們希望父母評價孩子的缺點的時候,說的是事實,是具體行為,而不只是用概括性的詞或推斷去評價。比如,每天放學后不做作業就睡覺了。
評價一個人主要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具體的言行的描述,就是他說了什么做了什么;
第二個層次就是概括性評價,因為這件事情可能有具體原因的,但是你把它作為一個標簽,貼在一個人身上了。
只是因為我今天的作業沒有做完,我就說你是一個不自律的人,你是一個不善于管理自己的人,你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你是一個做事兒拖沓的人。
第三個層次就是推斷,就是猜你背后是什么,說明你可能是動力不足,那是猜出來的。
所以我們評價人的時候,最好是擺事實,說行為,說這件事情我喜歡還是不喜歡,而不要把它說成是一個人的特質,尤其是不能把這個東西歸因成一個人的內在的你推測出來的某種動機,這是非常不合適的。
所以家長可能要更多地自我檢討。面對高考,來自于父母焦慮遠遠勝過孩子,這對孩子的備考是非常不利的,希望家長能夠平復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后才真的能幫得上忙,因為你在這兒干著急沒有用。
父母在孩子高考前,如果還能提供一些有效的支持,我覺得至少應該有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篤信,因為最后上高考考場的是他不是你,你做父母的能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堅定地相信他。
我訪談過很多高考狀元,有一些高考狀元可能來自于貧困農村,甚至有的爸爸媽媽都是文盲,那么他們是怎么能成為高考狀元的?至少有一點,就是在父母當中,至少一個人對自己的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未來前途堅信不移,哪怕我這次考試沒有考好,爸爸媽媽也堅信沒問題。一次考試考不好無所謂,但我們就是相信你,你一定會很不錯的,一定很出色的。來自于父母的那種篤信,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力量。
相反,如果一次模擬成績不好,父母就崩潰了,那孩子就更受不了了,他對自己哪還有信心?所以家長真想支撐孩子,就相信他,而且是全然的堅定的相信他。我們很多父母都是將信將疑的,表面上跟你說相信你會做好的,實際一想,不一定能好,這樣就不行,你得真相信。
第二保證孩子的健康,主要是營養、休息和適當的運動。
大腦最主要的營養是氧氣,大腦的耗氧量極大,所以要能保持孩子在備考階段氧氣充足。比如房間里的空氣流通,定時的休息和運動。孩子做作業,做一個小時左右,就出去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對大腦是有好處的,持續做幾個小時,腦袋的耗氧量都不足了,學習的效率就比較低。
身體的氧分充足不只是吃飽不餓,而是全方位營養,比如說氨基酸、維生素、軟磷脂,是應該增加微量元素的營養,而不是只增加熱量。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馬上要考試了,要增加一點營養,大魚大肉的吃,其實,現在孩子不缺營養,但是有可能缺某種維生素,或者某種微量元素,保證營養的均衡。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營養是睡眠,一定要讓孩子在考前保持正常的作息習慣和充足的睡眠,這個是對大腦最有好處的。
很多孩子到了考前幾個月,基本上會進入緊張狀態,發現沒有復習到的東西很多,經常做卷子做到后半夜,嚴重影響睡眠,連續睡眠不足,到了高考的考場上是絕對會打敗仗的。前面都耗沒了,就變成了強弩之末,前面確實很努力,但是到了高考的考場上,就變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把該用的力氣全用光了,所以我們還是建議把節律調整到最適合高考的狀態。
一般認為高考前一個月,就應該進入跟高考模式相同的作息,就是上午保持大腦最清醒,最旺盛,能力最強的時候。不能讓孩子一到晚上,頭腦就特別清醒,學習能力很強,到白天就犯困,這就很可惜了。
第三點,找到優勢的助考資源。
第一個就是經驗非常豐富的高三的把關老師,這樣的資源非常少,孩子有的時候自己都不一定能夠找得到。
他帶學生去參加這種高考的經驗非常豐富,在一個城市里邊,這樣的老師不多,但是這樣的老師確實非常珍貴,有的時候其實并不一定非得要聽他多少節課,可能只需要強化和提點,就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相信在高三這個階段,在各科在一個城市里,都有一些特別優秀的老師,他們帶學生迎考的經驗及其豐富,但是這樣的資源,學生自己很難找到,我覺得家長應該幫助去找一些這樣的資源。
說到助考了,當然是拼家長!這當然包括信息的獲取,也包括資金的投入等等。第二個就是心理上的放松技術,晚上睡不著覺,爸爸媽媽有沒有本事,保證他15分鐘之內能夠入睡,可以學一點按摩技術,助眠技術,食療等增強身體的能力,以便讓孩子能夠迅速的調整自己的狀態,能夠迅速的放松下來,迅速的休息。
第四,家長的心理狀態要好,提高陪伴孩子的質量。
很多父母是一到孩子高三最后一個學期,自己都心態不正常,話也不敢說,大氣不敢出,生怕哪里搞錯了,孩子一回到家里,也好像如臨大敵,處于作戰狀態。
越是在備考階段越是應該有一個良好的互動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回到家有安全感,感覺到生活還是很放松很愉快的,該開玩笑的開玩笑,該全家活動的全家活動,讓生活照常進行。
當年我高考的前一天去看了考場,然后就找個了浴池洗澡,泡了一兩個小時熱水澡,身心都極度地放松。所以雖然第二天就要考試了,前一天也沒有復習,因為我覺得要把自己調整到最好的狀態,不能搞得那么緊張。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