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可以理解,但若忽視孩子的心理與行為發展的循序漸進或個性需要,按照社會的模子“克隆”一個好孩子,常會事與愿違,甚至讓孩子生出許多問題來。本期我們邀請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專家,來和大家聊一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小插曲”及應對措施,幫助父母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厭學 不都是孩子的錯
小語是個乖巧的女生,學習成績一向很好,全家對她寄予厚望,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什么都不讓她干,只管把學習搞好就行。因為這學期有好幾門功課要會考,媽媽又給她報了周末輔導班補習。但老師反映,小語這學期上課常走神,交作業不如之前積極,考試成績也有所下降;媽媽也發現小語身體狀況好像不太好,早上上學總喊肚子疼,有時還會惡心、想吐。家里人很著急,帶她到幾家大醫院檢查,并未發現器質性病變,可癥狀一直沒有好轉。小語現在不單去學校身體不舒服,去輔導班也會有惡心、肚子疼的癥狀。吃藥也不管用,轉診心理科才得知是厭學情緒導致的身體不適,原來身體不適是逃避上學的一種反應。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其主要特征是被動地應付學習,學習態度不認真,不完成作業,害怕考試;遠離或逃避學習,行為散漫,遲到,曠課,逃學;甚至棄學出走或輟學,有的還會有軀體化表現,如惡心、頭暈、心慌、脾氣暴躁等。那么,引起厭學的原因有哪些,應該如何解決呢?
自身因素
孩子在小的時候,心理上多依賴于父母,他們的學習動力也來源于父母,為了讓父母滿意,為了得到父母的夸獎而學習。隨著年齡的增加,個體的自我意識增強,他們開始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但還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幫助。特別是到了青春期,會出現強烈的叛逆心理,覺得小時候為父母而學的行為是幼稚的,他們要找到新的學習動機。由于他們的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及抗挫能力很差,自我評價能力還處于發展中,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加,內容難度加大,制定的學習目標超出能力范圍,碰到學習中的各種困難挫折,就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應對方法:父母應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責任,是為將來獨立生活做準備”。父母應客觀評價孩子的能力,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制定適合他們的學習目標,把大目標劃分成小目標,讓孩子在實現每個小目標中獲得喜悅和成就感,增強對學習的信心,從而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家庭因素
家庭教養方式不適當及家庭環境的問題都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傾向。在一些專制式、溺愛式的家庭,孩子要么叛逆強烈,要么沒有自我約束力,對學習缺乏動力和興趣,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部分家長期望值較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過分看重分數,以分數來評價孩子的好壞,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導致學生自信心不足,從而產生厭惡情緒。另外,家庭不和睦,父母經常吵架、父母離婚等,也會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使其對世界認知發生變化,耽誤孩子的學業。
應對方法:家長應該學習正確的教養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重視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孩子找到有效的學習規律。此外,還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發現孩子有厭學心理時,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讓孩子自己領悟學習的意義。家庭要積極營造和諧的氛圍,絕不能采取強制的管教方式,讓孩子在輕松自主的環境中學習。
社會因素
當今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學校基于考試的壓力,不得不使用題海戰術,作業多、考試多、補習多的狀況使學生產生負重感,對學習失去耐心,甚至厭惡老師,厭惡學習;繁重的學業導致學生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此外,不恰當的媒體宣傳,讓學生覺得知識貶值,認為讀書沒用,上了大學連工作都找不到……對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學生來說,這些負面信息無疑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態度。
應對方法:社會應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宣傳“知識就是力量”“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等勵志思想。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心理輔導,使學生認同自己,幫助建立正確的心理防御機制,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學習主動性。
總之,引起孩子厭學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應多關注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幫助,解除孩子心理負擔,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不聽話 其實是你不懂他
小明的媽媽最近有些愁眉苦臉,原因是小明處處跟她對著干,讓他往東偏要往西,說什么也不聽。小明說媽媽根本不理解自己,幾次吵架均以自己被噎得啞口無言告終。其實,類似的場景屢見不鮮,社會上不斷報道的“熊孩子”也反映了孩子養育的困難。家長們難免納悶:孩子為何總是不聽話?
什么是“不聽話”?主要是指“不良行為”,即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或因情緒而產生的過分行為。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同年齡相符的行為。如果不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就容易把與孩子年齡相符的行為當成不良行為。如將小孩子“探索世界”的行為視為淘氣,將與其發展相適應的行為誤認為“不聽話”。明確不良行為的界限,家長才能做出更好的應對方式。
在與周圍環境的交互過程中,孩子的不當行為有四類:一是尋求過度關注,二是尋求權力,三是尋求報復,四是自暴自棄。這些行為有時讓家長不勝其煩,有時又油然而生無力感,但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后都透露著獲得歸屬感及價值感的需求及家庭間互動方式的問題及改善空間。面對這樣的行為,家長們需要秉持尊重、和善、理解的態度,跳出原來的行為模式,嘗試尋求新的方式。
去做,而不是去說。很多家庭都會陷入這樣的常態:家長代替孩子去做他本應該做的事,同時重復一些千篇一律而無用的話,但重點是家長替代了孩子的職責。可想而知,孩子下次仍會選擇原來的做法,畢竟他們并沒有承擔任何后果。因此,家長需要明確自己要做是什么,提前和孩子商量或告知孩子:“我能做的是什么,其余的不會去幫你”。如希望孩子自己收拾作業,如果孩子沒有收拾妥當且抱怨時,溫和而明確地與他討論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
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我們可以采用開家庭會議等較為開放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管理中,使得孩子的意見被合理接收,讓孩子感受到責任及歸屬。當然,規則制定需要從一而終地執行,而且不論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承擔違反規則的后果。
創造有益及簡單的環境。寫作業是很多孩子及家長都頭疼的事情。孩子不想面對枯燥的作業,家長則要被孩子千奇百怪的“小動作”所擾。嘗試將與作業無關的東西移出孩子的接觸范圍,排除無用干擾,準備作業本、參考資料、筆、水(如有必要),相信孩子的注意力會大大集中。
不要讓情緒掌控行為。俗話說,惡語傷人六月寒。在憤怒狀態下的行為往往并不是雙方愿意表達的。換位思考,當面對指責時的感受和反應,可能就是孩子的感受。此時嘗試暫停,等待雙方都冷靜下來,然后共同商議辦法去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專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互相指責。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孩子作為不斷成長的人,慢慢從周圍世界中獲得歸屬及尊嚴,學會責任、得到愛,并將自己所得回應給世界。家長要鼓勵孩子,平等地對待他,以尊重、和善、理解的態度面對孩子,最終獲得的也會是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受欺負 孩子成長必經路
隨著孩子認知水平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同伴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多。在交往中,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學校等集體環境中。對很多家長來說,這是一個經常會遇到,但又很困惑的問題。那么,面對孩子間的沖突,家長應該怎么做?
不要過早干預沖突
中國講究“以和為貴”,很多家長認為沖突是消極的、錯誤的,會破壞小伙伴間的關系,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從而極力避免沖突。例如發現孩子有沖突的苗頭時,家長就會趕緊將孩子分開或者讓一方忍讓,來熄滅沖突的“小火苗”。實際上,沖突能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接納同伴、采納同伴觀點的能力,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學家認為,沖突能促進個體變化、適應和發展,尤其促進社會認知發展。因此,家長應該正確看待孩子與同伴沖突帶來的教育價值,利用沖突來幫助孩子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鼓勵孩子自主解決
家長在處理孩子間的矛盾時,應保持中立態度,不要讓自己的想法先入為主。家長不要將關注點放在孩子是否被欺負了,因為孩子的想法會受到家長的影響。特別是一些低齡兒童遇到沖突時,往往行動先于語言,搶、奪、推搡等,家長應該明確這并不代表孩子有問題,但要將孩子間矛盾與暴力行為相區分。
對于真正的暴力,家長要進行干預,無條件站出來保護孩子。在面對孩子與同伴間的沖突時,家長應該教會孩子自主解決問題,幫助孩子戰勝沖突帶來的挫折,而不是取而代之或者替孩子“討回公道”。
巧用六步法處理沖突
對待孩子的情緒上,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一直走在前面,家長可以可以參考他們的“高寬教育”解決沖突六步法。
第一步,在面對孩子間的沖突時,家長首先應保持平靜,制止孩子去傷害別人。
第二步,認同接納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表達他們的情緒,不對孩子的情緒加以評判。
第三步,搜集信息,詢問“有什么問題?”,而不要問“為什么”,讓孩子具體地表達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發生了什么。
第四步,重述問題,如“因此,問題是……”,家長應保持中立,不應偏袒任何一方。
第五步,詢問孩子如何解決,并一起選出一個辦法,如“那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第六步,需要時給予后續支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執行解決方案。
被孤立 發現后盡快糾正
當孩子年齡逐漸增長、進入學校學習并且接觸到更多同伴后,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在社交方面存在問題。如進入學習環境后,無法較快地融入學校,難以和周圍的同學建立友誼;被同學孤立,甚至可能遭遇校園欺凌事件;結交一幫社會團伙,沾染上不好的社會風氣等。從社交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可以看出,若一個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并沒有問題,卻難交到朋友、無法融入同齡人的團體中,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孩子是否存在神經系統發育的問題。如孤獨癥譜系的兒童青少年,因為缺乏社交意愿、無法理解社交語言、沒有社交技巧,在進入學校后便不可避免地遭遇人際關系的壓力,且在青春期表現得更為顯著,可能遭遇排擠、孤立、暴力事件。
其次,適應困難的問題。家庭變故、升學、轉學等都可能對孩子的適應造成影響。一些較為敏感、謹慎的孩子可能在這個階段出現焦慮、情緒障礙等,故而無法投入同齡人的學習與生活中去。
再次,孩子的個人性格特質的影響。大約在學齡早期,孩子便開始形成個人性格特質,他們對待事物的反應、行事的風格基本開始成形,并且逐漸演變成成人后的性格核心部分。在此階段,家庭的教養方式、父母的關系等對于兒童的性格特質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過分溺愛、漠不關心的教養模式可能造成孩子容易焦慮、自信心不足、難以與同齡人建立關系,無法在一個團體中實現自我價值和追求等。
面對孩子的社交問題,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呢?
親子間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傾聽和了解孩子社交中的具體問題,平等地交流和互動,是有效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父母作為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引路人,應提出方法同其探討交流,并給予孩子切實的幫助。
若孩子存在較為嚴重的社會心理問題、神經發育問題,應及時尋求精神、心理的專業幫助,開展積極有效的治療,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保駕護航。青春期的心理成長發育對成人后的社交、工作、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影響,父母需做到合理地教養、平等地溝通和指引、積極恰當地關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問題,為孩子未來的成長打下健康基礎。
沉迷網絡 樹立榜樣很重要
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是不少家長擔心的問題。“游戲成癮”在《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中被正式名稱為游戲障礙,與酒精成癮、賭博成癮等一樣,成為成癮性疾患的一種。這些物質和行為本身不一定有害,例如逢年過節與家人團聚時適量飲酒助興并無大害,而如果每天都要喝酒,就可能是疾病了。同樣,孩子適度地用手機上網,可以加強與同學、朋友間的聯系,更迅速地獲取信息,但如果因為網絡游戲而不顧學習和正常社會交往,家長就需要警惕了。因此,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上網,可參考以下建議:
幫孩子定計劃
許多孩子,特別是年齡稍微大點的孩子都明白,玩手機時間太長會占用學習、鍛煉和社交的時間,也會影響視力。然而,由于兒童的自控能力較差,很多孩子面對手機網絡的誘惑無法自拔。建議在家庭氛圍輕松愉悅的時候,向孩子提出這個話題,共同制定計劃管控好孩子用手機的時間。這個計劃需要雙方都認同,如果孩子本來用手機上網的時間比較多,可以一開始寬松一些,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計劃應該非常具體,容易實施和監管,與孩子的年齡相適應。例如,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規定:1.時間:每天固定時間可以使用手機。2.用量:每月限定流量,如果提前用完,不予充值。3.內容:用手機就必須回復家長的電話和消息,允許和朋友社交、上網查資料,但不允許用手機看電影。
如何有效執行
制定計劃只是第一步,嚴格執行計劃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一步。任何行為管理計劃都需要嚴格執行、獎懲分明,才能達到效果。所以,在制定計劃時,要和孩子商量好,如果違反計劃會有哪些懲罰,在一段時間內遵守計劃會有哪些獎勵。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孩子會很快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遵守規則。
身教重于言傳
若想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上網,家長樹立榜樣也十分重要。要讓孩子看到,這個規則限制的不只是他一個人,而是每個人在用手機時都需要注意適度。為此,可以制定一些全家人都要遵守的規則,并請孩子協助監督家人執行這些規則。例如:家人共同進餐時不用手機,上床后不用手機,不安裝手機游戲等。
溝通難 了解需求是根本
總會有家長抱怨自己一番苦心為孩子著想,孩子卻怎么也不肯接受自己的建議。那么,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你的教養方式對嗎
首先,要注意對孩子的養育方式,形成民主-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既能恰當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也能有效地給孩子的行為提要求。在對孩子給予適當關注和理解,建立愉快親密的親子關系同時,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合理的控制,給孩子“有紅線的自由”。父母及時的監控和反饋,及時的獎懲機制,能鼓勵良好行為,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
其次,要注意幾種錯誤養育方式。專斷-拒絕型養育方式的父母較為專制,不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不給孩子任何自由。為了控制孩子,常會大聲訓斥孩子,甚至用暴力逼迫孩子服從,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或者以軀體疾病的形式來逃脫父母的高壓。放任-縱容型的家長和忽視型的家長一般對孩子的行為提要求,他們或者完全滿足孩子的要求,或者很少與孩子交流溝通,給孩子過多的自主權,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管理。孩子往往任性不服管教,情緒控制差,到青少年和成人期甚至發展為品行障礙和反社會行為。
不同年齡段有側重
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家長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孩子溝通。對年齡偏小的孩子不滿足要求就哭鬧的行為,應該進行分析,判斷行為的目的(功能),給予相應的處理和回應。有時孩子的哭鬧是為了獲得想要的玩具,如果父母覺得不應滿足,就應該拒絕,可以通過引導孩子通過良好行為攢積分來換。有時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因為大人忽視了,孩子的哭鬧可能就是表達憤怒和不滿,這時候需要適當的安慰和補償。父母需要學習分析孩子行為,堅持前后一致的原則,不能因為舍不得孩子哭,或者自己太忙顧不上管孩子,就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的行為管理就不會有效。
對于大孩子,特別是青春期以后的孩子,他們不再像小孩子那樣依賴父母,希望更獨立自主,因此不愿與父母溝通,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父母需要給青春期的孩子足夠的支持,注意觀察他們的行為,保持適當的交流時間。發現孩子拒絕或回避父母時,可以多用描述性的語言,少用評價性的語言,多傾聽,少建議,鼓勵孩子打開心扉。當發現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們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給予適當的支持,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當發現孩子想要冒險時,適當的陪伴與監護很重要,不但能幫助排除危險因素,還可以避免意外傷害。
總之,無論孩子年齡大小,父母都應學會通過適當的方法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從外在的行為看問題的本質,及時與孩子溝通并解決問題。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