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男孩被父母送到戒網癮學校兩天后,突然不治身亡。原來,該“特訓學校”曾對男孩實施關禁閉、限制飲食、毆打等極端手段,從而導致悲劇發生。10月15日,合肥中院開庭審理了這起案件,羅某、張某祥、王某、孫某某、張某出庭受審。(10月17日《合肥晚報》)
18歲男孩因為長時間遭受虐待而殞命,這樣的人間悲劇令人痛心不已。但更令公眾不解的是,“戒網癮學校”早已被有關部門明令禁止,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何以還能換個馬甲繼續作惡?
據調查,羅某于2016年3月14日在合肥市注冊成立安徽正能教育有限公司并擔任法定代表人。2017年5月18日,羅某租賃廬江縣白山鎮興崗村新農小學校舍,并以“合肥正能青少年特訓學校”的名義對外招生。學校對外宣稱可以通過隔離封閉式的成長輔導戒除青少年的網癮,解決厭學、叛逆等成長問題。
網絡成癮究竟是不是精神疾病,或許還有待商榷探討。但如何防范化解,顯然是一門專業活,絕非根本就不具備戒網癮的科學知識,由一些烏合之眾組成的戒網癮學校所能承擔。這樣的學校,有沒有經過教育部門的審批?是誰批準成立的?究竟該由誰監管?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亟待進一步探究。發現一起才被動處理一起,相關部門的監管缺失難辭其咎。
譴責網戒學校粗暴教育的同時,家長也應該深刻反省。“受害者家屬?他們還有另一層身份,殺人犯共犯”。網友的評論雖然有失偏頗,但家長本身確實應該承擔責任。謹以18歲男孩受虐待身亡之事為例,“特訓學校”與被害人的父母見面并簽訂《委托協議書》之后,才強行將李某帶離。這樣的情形,基本上是所有網戒學校的規定動作,難道家長真的毫不知情?明知孩子會受到強制措施,依然將其送入“虎口”,難道不是“共謀犯”?
人生是長跑,考驗的是耐力,家長盲目會害了孩子。青少年對游戲感興趣實屬正常,不如給予信任和耐心,過了這個年齡段,興趣自然會下降。每個時代,孩子都有自己“沉迷”的游戲,為了“游戲”而逃課是不少人腦海里的記憶,作為家長,與其如臨大敵,甚至不惜通過特殊機構強行將孩子導入“正軌”,不如學會好好從自身尋找原因,默默關注,善加引導。絕不能一有問題就找機構,推卸自己的教育責任。
當然,一味譴責家長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想讓家長不再病急亂投醫,還必須讓網癮少年們得到專業的救助。倘能如此,家長們還會再花費不菲的“學費”給孩子買罪受嗎?沒有了“市場”,“戒網癮學校”還能野蠻生長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國家對網絡依賴現象的干預,或許值得我們借鑒。大體而言,基本上有兩類模式:一類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社區模式,一類是以韓國為代表的國家模式。無論何種模式,干預機構都注重心理輔導,依法進行,不使用暴力。“多辦一所學校,就可少建一座監獄”,如果能讓那些所謂的“問題少年”有科學規范的救治之處,那更是功德無量。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