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覺得挺喜歡混日子
得過且過的樣子
人生已經毀了”
精神分裂的獨居少年
從15歲時起,山東的小楊就獨自一人住在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里,至今已經五年了。五年間,小楊的父母每隔一天會給孩子送些吃的來,放下就走,甚至連年夜飯都不在一起吃。小楊說,這幾年他完全沒有下過樓,因為沒有安全感,父母來不來,對他來說沒有分別。
小楊的父母在當地都有著體面的工作,但談起孩子,他們表現得非常無奈。他們認為孩子的改變是從小升初那年暑假有了電腦開始的。小楊的父親說,現在來看,他只能承認對兒子的教育是失敗的
在小楊的敘述里,雖然自己有些沉迷網絡,但父母根本不懂他。由于對父母的不滿,他覺得只有在游戲里,才能忘記現實家庭環境的壓抑
從那個暑假開始,小楊日夜沉迷于游戲中。他的父母想了不少招,送到寄宿學校、講道理請吃飯、甚至動手打他,然而這些都沒奏效。
在小楊看來,他的種種不良表現,都是源于和父母的溝通不暢。而小楊的父親覺得,孩子就是被游戲給害了,他們剩下的只有持續的焦慮。
2012年6月,小楊的父母決定把14歲的小楊騙去外地的一個“戒網癮”學校,他們覺得這是他們唯一能想到的辦法了。被父母欺騙,在小楊看來是件可怕的事,而該學校“戒網癮”的方式更是讓他覺得要命。
在全封閉的“戒網癮”學校呆了11個月,回到家后小楊的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本加厲。
孩子被查出精神分裂,又不肯留院治療。父母不敢強求,只能將他帶回家。“這么拖下去,看不到希望,太痛苦了”,小楊的父親對記者說。
“這網絡我寧愿不要了”
四川的王先生,也有著對孩子的憂愁與無奈。王先生的女兒,今年22歲,已經大學畢業了。由于女兒學習成績還行,父母對她從初中就開始玩游戲這件事一開始并沒太在意。等女兒考上大學后,王先生原以為可以松口氣了,沒想到,女兒因為玩游戲,要錢要得更頻繁了。
從上大學到如今畢業,女兒因購買游戲裝備在網上借錢,已經背上了數萬元的債務。“接觸游戲之前她是一個特別聽話的孩子,多希望晚上12點網絡游戲都關了才好”,王先生嘆息道。
“Q幣”引發的官司
在山西運城的一個縣里,因為游戲,還引發了一場不小的官司。
2017年8月,小程的父親發現,11歲的兒子偷拿了自己給女兒存的3000多元學費。再三追問小程后得知,幾個月以來,小程前后到小賣部給自己的QQ號充值了6600多元Q幣。程先生要求小賣部店長吳女士退錢,但吳女士表示只愿退還手續費。協商不成,程先生一紙訴狀將小賣部告上了法庭。
普法時間
Q1: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開始喜歡玩游戲,當然之前也可能喜歡玩,到了青春期就表現得尤為明顯。您覺得只是因為游戲突然增加了對孩子的吸引力的問題嗎?
A1:我們做過關于青少年網絡游戲沉迷的一個研究,研究發現有三個階段,其實是他們沉迷的狀況比較嚴重的:一個是初二的時候,還有就是高一和高二。這三個時間,他們沉迷的比例都比一般的孩子要高很多。
那么為什么在這時候這樣呢?是他們的成長環境出了問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伴關系,這都屬于環境,這方面出了問題。還有就是他自身的問題,比如說他對自己不太接納等等,也就是個人自身成長的一些問題,在互聯網上的一種體現。
Q2:老師您看,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無奈,就是孩子居然能夠偷家里的錢去打游戲,也勸不住,這可怎么辦?
A2:就是家長跟孩子很難溝通,還有就是關于錢的管理。家長跟孩子的聊天并沒有說到點子上,孩子就覺得是嘮叨。所以我們經常跟家長說的一句話是:好的關系勝過好的教育。 曾經做過一個調查,針對6000個家庭和孩子發出問卷, 發現沉迷網絡孩子的家庭特征是粗暴的(11.4%)、溺愛的(11.4%)、放任的(31%)。 父母和孩子交流較少、親子活動較少。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