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作室媽媽一起聊天,同事susu說,她給女兒報的英語班機構跑路了。
“我帶小葡萄去上課,去機構,里面沒有人。一個人都沒有。”
“聯系機構的負責人也沒用,電話打不通,微信不通過。”
其實,從新東方、學而思相繼宣布停止學科類培訓類業務后,我就會預料到這一天,尤其是小型的培訓機構的生存環境會更艱難。
不過對于大部分家長來說,最焦慮的還不是錢,而是孩子以后怎么辦。
就像susu說的,錢找不回來我自認倒霉,但我更焦慮的,沒有英語班,娃的英語該怎么辦啊?
susu的想法估計是我們大部分家長的困擾。現在英語這么重要,不上英語班怎么給娃做英語啟蒙啊?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不用英語班,怎么給娃做英語啟蒙。
英語啟蒙不一定
要父母成為英語老師
對于孩子而言,早期的英語啟蒙真的太重要了,甚至比系統的教學更重要。
華盛頓大學認知與大腦發展科學研究院院長帕特里夏·庫爾在TED演講《嬰兒的天才語言能力》里提到:
7歲以前,孩子都是語言學習的天才,習得第二語言的能力非常強;
但7歲以后,語言系統會呈現出迅速下降的趨勢。
▲橫軸代表年齡,縱軸代表習得第二語言的能力這也是為什么家長們都很焦慮的原因。
但英語班真的有那么重要嘛?
不見得。
英語是一門語言,和學任何語言一樣,前期一定是大量語言的輸入。
而英語班大部分都是一個星期一、兩節的課,影響并沒有那么大,反而是日夜和娃在一起的家庭英語啟蒙更關鍵。
這個時候你們可能會說,我們知道英語啟蒙很重要,但都是英語渣,怕教壞了孩子。
但其實我們的英語不用特別好,也能給娃做英語啟蒙教育。
哈佛大學雙語教育碩士吳敏蘭老師曾在講座中分享了,發音也不標準、很多英文都不會說的母親,是如何給他們做英語啟蒙的。
“母親常常帶著我們去當地的圖書館。那里有一個講故事時間。
母親就帶著姐姐聽他們講英文故事。然后她發現,這真是一個學英文非常棒的方式。
因為繪本里面,英文重復性高,單詞也比較簡單。所以她也有樣學樣的,在家里拿著繪本朗讀給姐姐們聽。
碰到不認識的單詞,她就查字典按照音標念出來。
很多年之后,我們才知道,媽媽其實是有口音的。可是這一點關系都沒有,在當時,媽媽就是我們的啟蒙老師。她懂我們不理解的單詞,她好厲害。”
英語啟蒙并不是在于給娃學多少英語知識,而是讓娃對英語感興趣,在日積月累中自然而然地”習得“英語。
就像娃學普通話一樣,他們并不懂知道【主謂賓】,但受父母交流的長期熏陶,他們自然而然就能脫口而出。
磨耳朵的正確姿勢
我們很難為孩子創造像國外人那樣的英文語境,但是可以像吳敏蘭的媽媽一樣,通過多聽、多看兩種方式來幫助孩子吸收和內化英文。
先說說磨耳朵。
很多人都知道磨耳朵,但在實際做的時候,會常常忽視了它有個大前提:有效,并且是可理解的。
很多人在給娃磨耳朵的時候,就是把音頻放在娃的旁邊,也不管娃聽不聽得懂。
但實際上,對孩子而言,所有不能理解的聲音都不是語言,而是噪音。
我播放的歌詞確實是 “who took the cookies fromthe cookie jar ? ”
但孩子耳朵聽到的卻是“$#%^¥¥cookies &&@*~~¥#@% cookie &*$¥.”
這種聽不懂的磨耳朵,實際上就是白磨。
真正的磨耳朵,在精不在多。過度的任務不但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還不利于內容的吸收。
所以磨耳朵的第一關鍵點就是,要幫助孩子去理解意思孩子在一歲左右,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助他們理解兒歌的意思。
當接觸到新的內容時,我們可以挑出簡單的單詞,用手工,卡片,畫畫或者實物的方式,配合音樂來增加孩子的理解力。
比如兒歌中出現circle,square,triangle,我們就可以剪出的對應形狀給孩子認識。
或者當孩子聽到apple, banana, orange時,我們可以拿出水果實物,告訴孩子,這是蘋果,香蕉,橙子。
孩子理解后,會在腦海中形成畫面,當音樂再次響起,他們就會將語義和畫面對應起來。
這時,再把它當成背景音樂重復播放,孩子才能聽得進去,形成有效的語音輸入。第二點: 多和孩子交流互動
在“磨耳朵”時,父母可以采用游戲或者TPR(全身肢體動作反應)的方式呈現給孩子。
例如《walking,walking》這首歌,當歌詞出現walking walking時,我們就做出走路的動作。
出現hop我們就單腳跳, 出現running就用力跑起來。
像個戲精一樣
給娃讀英文繪本
光是磨耳朵還不夠,我們還要增加一些閱讀。孩子在讀故事時,在迫切想知道結局的沉浸式體驗中,作為通往故事結尾的橋梁的英文,也就不知不覺學會了。我總結了閱讀英文繪本的4個步驟。
1. 和孩子一起看一遍插圖,猜猜故事講了什么;
2. 根據插圖給孩子講故事,幫助孩子理解故事;
3. 播放音頻,可以先完整地聽一遍,再一句句模仿,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模仿秀,看看誰模仿得更像。
4. 學完后,可以一起表演故事、給故事配音等,促進理解輸出。
最難的應該是第二步,下面我詳細講講里面的3大要領。
Ps. 如果覺得自己口語不夠好的話,可以像吳敏蘭媽媽一樣,先自己學會了再教給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或借助音頻、點讀筆,陪孩子一塊模仿、表演。
? 1. 聲情并茂,戲精的誕生
有時候,孩子不喜歡讀書,實在是因為爸爸媽媽讀得太太太乏味了,還不如自己玩iPad。
想解決也很簡單,當個演員就行了。比如講《牛津閱讀樹》Big Feet(《大腳》)。當爸爸讀到“Is it s big monster?(它是一只大怪獸嗎?)”的時候,可以先怪叫一聲,然后做出兇狠的表情。
讀到“No. It is Dad.(不,原來是爸爸。)”的時候,還可以用手指向自己,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到了后來,還可以給孩子分配角色。
家長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把簡單的故事表演得妙趣橫生,孩子對故事里出現的句子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 輔助動作,增進孩子的理解有的家長給孩子讀的時候,生怕孩子聽不懂,每讀一句話,就逐字地翻譯成中文。
可這樣一來,孩子就養成了“翻譯式的中式思維”。
人家說一句英文,你先要一個個詞翻譯成中文,最后才把中文連起來,你還在翻譯呢,人家早走了。
其實,好的繪本圖文對應得很好,孩子通過看圖就能猜懂意思。
如果家長還擔心,可以用TPR全身身體反應法。
再用牛津樹舉個例,比如一起讀Go Away,Floppy(Floppy是一只大黃狗)。
當讀到“Go away, Floppy.(走開Floppy。)”的時候,父母可以做出一個驅趕的動作,幫孩子理解“go away”。怕孩子不知道painting的意思,可以讀到painting的時候,用手指一下媽媽的刷子,或者拿出孩子的畫。
孩子只有理解了意思,英語才能內化吸收,所以這一步也是親子閱讀最關鍵的一步。
? 3. 及時互動,讓孩子參與其中
親子閱讀的核心,永遠是孩子。父母可以在讀的過程中,設置一些問題來和孩子互動。對于年紀小剛啟蒙的孩子,多問yes\no或者what\where的問題,比如這一頁:
可以指著媽媽問:Who is it?——Mum.也可以在讀完這一頁后問:Do you think is it a giant?——Yes.這一步,對于基礎較好的孩子,可以加入why,來挖掘孩子的分析能力,接著問:Why do you think it’s a giant?
給娃做英語啟蒙的核心,不是爸爸媽媽的英語好不好、發音表不標準,而是和孩子保持著相似的頻率、同樣的狀態,引導孩子對這門語言感興趣。
有父母參與的互動,不僅能夠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還能幫助他們更好的認知,建立英語思維,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英語啟蒙并不難,只要找對方法,多用心,多堅持,多陪伴,孩子總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