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不是墮落,而是無奈。
當面對孩子說“不想上學”時,父母要學會正確的應對。
01
孩子不想上學,背后動機是關鍵
《老師請回答2》有一期,9歲孩子連著兩周不上學。
在父母眼中,每到清晨他就裝病,即使送到學校也會溜走。
偽造老師假條、威脅父母離家出走,父母徹底服了,心力交瘁。
可在孩子眼中,父母逼他寫作業,他的壓力越來也大。
溝通不暢時,媽媽就動手打他。
父母沒逼孩子學習成績,孩子在學校表現也不錯,問題出在哪?
面對老師的提問,孩子說出心里話。
女同學掐他胳膊,同學給他起外號,他回家跟爸爸說,爸爸讓他找老師。
他在乎媽媽,可媽媽太忙,無暇顧忌他,這讓他備受冷落。
從一年級起,他學會忍住不說。但幼小的心靈怎么裝得下那么多委屈,孩子還是撐不住了。
是呀,在學校被欺負,跟父母訴苦不被看見,孩子得不到回應,自然就不愿說了。
當孩子不想上學,我們與其數落他種種行為,不如找找他行為背后動機。
作為父母,別再痛心孩子變壞,他只不過迷失在焦躁中。
02
理解孩子壓力,但不能輕易松口
孩子不想上學一旦被父母容許,TA就更不愿意再去學校。
父母要上班,孩子沒人看管,他又需要同伴陪伴,就只能和不上學的孩子玩。
成人的自律感都很難,何況孩子哪來的自我約束力。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說,每個人不同年齡階段,肩上都自帶任務。
父母職責就是工作、養育子女,孩子從童年起,任務就是學習。
長達十幾年,他的社會身份就是學生,走到哪都變不了。
即便去打工,大家第一句也會問:你怎么不上學?
父母指責、抱怨毫無意義,如果孩子是學習問題,就先讓孩子跟住是關鍵。
如果是家庭教育問題,父母就先解決親子關系。
讓孩子無論在學習或生活中,挫敗感少了,他才不會遇事逃避。
03
多做這4件事,讓孩子愛上學校
反思自我行為,改變親子關系
當孩子不想上學時,父母除了及時向學校了解,孩子在校情況,更要反思自己。
有的孩子擔心父母失望,逞強;有的孩子在被父母語言、暴力溝通后,開始對抗。
這些都是孩子“不想上學”的理由,但我們的錯誤做法,卻又轉嫁了矛盾方向,實際跟上學毫無關系。
父母只有先反思、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溝通方式,孩子才不會又被支配的恐懼。
幫孩子找到上學的動
《陪孩子一起長大》書中指出:
一個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候,得到獎勵就會繼續做,還會不停地想做同樣的事情。
作為父母,我們要理解,獎勵不僅是成績提高,獎勵更是一種心理驅動力。
孩子在學校受同學喜歡,老師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其他優點;
孩子自己有專長優勢,這些都會凸顯他在集體中的存在感。
作為父母,幫孩子找出他在學校的心理支持。孩子在學校感受到價值,就是上學的動力。
讓孩子看到父母態度
父母要堅定地要求孩子,站起來,上車去學校。
當孩子想賴床、睡懶覺、逃避學習時,他也會用“不想上學”試探父母態度。
這個時候,父母態度堅決,就是讓孩子知道沒有條件可講,他才明白上學這事很重要。
孩子有了“上學慣性”,父母將來也少操心。
高要求加高關愛,孩子能看到溫暖,也能理解底線。
給孩子找個臺階下
大部分時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出頭,而僅僅是被理解。
當孩子回家吐槽老師、同學時,我們認真去聽,順著孩子的話重復一遍,或者替他說一句“用不用幫你請假”即可。
父母好像什么都沒做,只是合理化孩子情緒,他就有了被理解、被關注的感覺。
如能做的更多,彼此可以討論一件事的利弊,讓孩子看到不上學的壞處,孩子自然就去了。
有了臺階可走,孩子知道自己要去哪。
讓孩子有所憧憬,才是學習最好動力
學習的成效,見證的太慢,所以請容許孩子有時迷惘、焦躁不安。
孩子對于未來認知是空白的,所以請別苛求孩子理解“父母所說的未來”。
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找個人生參照,或者多引導孩子聊聊,他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孩子有了人生方向,就有了學習的欲望和動力。
讓孩子理解學習的意義,不是為了成績,而是成為誰。
當夢想的甜蓋過學習的苦,自驅力會帶孩子披荊斬棘,斗志向前。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