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為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通知,要求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網游為何讓人上癮?網游中的哪些設計和機制會讓人沉迷?約束游戲時間,是否會出現“戒斷反應”?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防止其過度沉迷游戲?
網游為什么會使人上癮?
最近幾年,手機網絡游戲發展如火如荼,繽紛的網游世界讓不少未成年人開始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最新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數據顯示,62.5%的未成年網民會經常在網上玩游戲,其中玩手機游戲的占比為56.4%。
有些不玩兒網游的朋友完全不理解,網游里那些光怪陸離的畫面,為什么會讓人如此著迷?網游為什么會使人上癮?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宋少衛認為,可以從生物學與游戲設計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從生理角度而言,人的大腦有一種特殊的神經元——鏡像神經元,它會使玩家在操控游戲角色進行游戲體驗時,感受到特別的刺激感,產生情感共鳴。通過游戲,人們可以體會現實和跨越虛擬的共同感受。
從網游設計的機制而言,網絡游戲制作公司為了讓游戲產品使人上癮,也花了不少心思。游戲在本身具有吸引力的同時,設置了即時反饋,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獲得獎勵,晉級制度讓玩家獲得源源不斷的榮譽感,欲罷不能。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兒時最愛的游戲。過去的孩子們踢毽子、丟手絹、跳皮筋、翻花繩,同樣不亦樂乎。但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同樣是游戲,網絡游戲的吸引力前所未見,游戲設計者對如何使人成癮的洞見,也從未如此清晰。強互動、驚喜感、榮譽獎勵……這些游戲中設置的小細節,開啟了人腦當中的成癮開關,也成為了各大游戲公司和發行平臺的財富密碼。
多方出手,為未成年人保駕護航
對于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而言,網游正逐漸從一項幫助人們追求快樂、緩解生活壓力的娛樂方式,變成他們成長路上需要跨越的一道坎。
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從多方面入手,織密制度防護網,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最鮮明的一點就是要嚴格限制青少年的游戲時間。
既然“有癮”,限制游戲時間是否會產生“戒斷反應”呢?宋少衛表示,對于某些孩子而言,的確會有“戒斷反應”。雖然嚴格限制了青少年的游戲時間,但也有可能出現孩子們在不同游戲之間切換的情況。
作為距離青少年最近的監督者,家長和老師也要注意正確引導。網絡和游戲本身是一種必然存在,在溝通時要避免完全拒絕和否定網絡游戲的態度。在限制游戲時間的同時,不妨嘗試疏堵結合的方式。在青少年遠離網游的時間里,學校和家庭還可以有更多作為。此外,學習的過程也可以像網游的過程一樣,設置即時反饋、增強互動,真實世界里學習的喜悅,并不亞于虛擬世界里的“打怪升級”。
學校、家長要為孩子多組織活動,尤其是戶外活動,也可以用桌游、棋牌類活動轉移青少年對游戲的依賴。除此之外,老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要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成就感,能夠讓孩子像玩游戲時一樣,在學習中尋找價值。一旦孩子建立起這樣的思維和能力,他們在學習中會更容易體會到即時快樂,在學習上更具有主動性。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