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孩子的學習力,是被父母毀掉的
轉眼已到年底,回顧整個2021年,我發現今年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就是:
雙減后,家長就輕松了。
作業總量是下降了,可孩子做作業的質量卻絲毫沒有上升。從前家長能安慰自己,孩子錯著錯著就會了,如今孩子連查漏補缺的機會都沒了。
取消學科培訓,的確為家長省下了一大筆錢,但也奪走了家長賺錢的時間。
從前孩子上課,家長上班,一個提高成績,一個賺錢。可現在,早已脫離校園數十年的家長,不得不跟領導請假,擼起袖子,緊盯孩子。
想起一則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一位985大學畢業的博士媽媽,竟然因為陪孩子寫作業被氣哭:“我不想做她媽了!”
哪怕媽媽成績再出色,事業再成功,也彌補不了孩子日漸下降的分數,和越來越拖沓的作業習慣。
當補習班的“遮羞布”被扯掉,家長便不得不全方位陪伴孩子學習,面對最殘酷的現狀: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懂得自主學習?
換句話說,家長到底該怎么做,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看過一部綜藝《超腦少年團》。
綜藝云集了全國最頂尖的24位少年,在做題和考試中觀察“神童”的思維方式。
一位12歲男孩叫聞章,他做題速度不快,但準確率很高,當所有人都在贊嘆聞章的抗壓力時,他媽媽卻吐槽:“他不行的,真的很差。”
原以為聞章拿到第一名之后,媽媽會轉變對孩子的看法,沒想到她說:“他真的運氣特別好……哎,運氣特別好。”
臺上的文章,瞬間沒了拿到第一名的欣喜,而是沮喪地用枕頭擋住自己的臉,不愿面對媽媽和鏡頭。
無論是985博士媽媽,還是天才少年的媽媽,都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她們以為打擊孩子,能激起孩子的好勝心。但其實,打擊只會讓孩子失去價值感。
當媽媽說“我不想做你媽”時,孩子聽到的是:“我太差勁了,不配做媽媽的女兒。”
當媽媽說“你只是運氣好”時,孩子聽到的是:“我其實什么都不會,什么都做不好。”
一個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又哪來力量激勵自己,攀登更高的山峰呢?
教育最本質的邏輯,是讓孩子相信“我有獲得成功的能力”。接著,孩子便能在一次次成功的體驗中,不畏困難,不懼挑戰,越走越遠。
所以,孩子的內驅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不是靠自己發掘的,而是靠父母悉心的培養。
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必須學會教育自己。
02自主學習力,是主宰人生的能力
愛默生說:
“一個人如果懂得如何去‘作’,那么他將永遠不會失業。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什么去‘作’,那么他將永遠是自己的主宰。”
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關鍵不在于讓孩子做對題目,而是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什么。
高考623分的外賣小哥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一次高考時,他的成績也非常出色,超過一本線60分,被985大學的食品工程和科學專業錄取。
他原以為自己有大好的前程,可入學后他才發現,自己根本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當初報考時,僅僅是因為這是他分數能夠到的最好學校。
沒有興趣,更別提自驅力,脫離了家長和老師掌控的他,開始逃課打游戲,最終因為掛科太多被學校勸退。
直到他南下打工,進過工廠,送過外賣后,他才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他喜歡金融,想做一名白領。
這一次,哪怕沒有父母和老師的監督,他也依舊每天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最終考到623分的高分,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
誠然,23歲的他擁有重頭再來的勇氣,非常難得。但回顧他的人生,這些彎路,其實本可以避免。
如果他的父母能引導他找到自身興趣和人生目標,那么他便不會潦草地填報志愿;
如果他的父母能教會他情緒管理,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那么他便不會在沖動之下曠考退學,失去轉專業的機會。
如果他的父母能幫助他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那么就算他不喜歡這個專業,他也會主動學習其他知識,而不是沉迷游戲,浪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是一個精密復雜的儀器,牽一發就能動全身。孩子的童年時的學習經歷,則是儀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9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