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急如焚的抑郁癥家長提問:“兒子得了抑郁癥,幾個月都沒出門,天天玩手機游戲,也不和家人說話,怎么辦?”
孩子生病了,家長的痛苦焦慮,感同身受。
因為我十七歲的女兒抑郁癥已經第五年了。第一年輕度,磕磕碰碰完成了初中學業,還以優異成績保送進了重點高中重點班。但重點班學霸林立,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學習壓力,加重了病情。
重度抑郁癥休學一年后,復學失敗。因為學校只同意一次休學機會,此后只能請長期病假了。
現宅在家第四年了。
雖然女兒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會在家里安排學習。但事實上和同學相比,學習進度差之遠矣。一方面緣于疾病藥物的影響,另一方面緣于懶散的習慣。人,由儉入奢容易,由奢入儉可就難了。幸好我及時調整了心態,視身心健康為最好的學歷和最遠大的前途。不然,想來日子難過,即不放過自己,亦不放過孩子。
也許有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也的確看到過數起高學歷心理疾病患者,無法適應社會的例子。最終總算安撫好了自己那顆不甘和憤怒的心,停止了對女兒的嘮叨說教,讓女兒在一個安全安心安靜的環境中休養生息。
目前經醫院復查,已經臨床痊愈。肉眼可見的正面變化:情緒穩定、理性消費、主動學習、鍛煉身體、關愛家人、有夢想有目標有行動,滿血復活80%左右了吧。
最開初我女兒和您兒子表現差不多,下不了床,出不了門,沉迷游戲,易激惹,不茍言笑,敵對情緒嚴重。
現在好多了,會出門,玩游戲之外,看小說,聽歌,唱英文歌,學習英語、日語,寫詩(中英文對照),寫小說,養貓(當鏟屎官),與家人有說有笑、打打鬧鬧。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是學習感興趣的一技之長,或參加藝考,能接納重新規劃的人生路線。
當然,您會問,怎么辦?
第一,正規治療,藥物治療加心理咨詢。
第二,家長科學智慧的陪伴。
邊慣邊治療邊疏導,家長學習成長改變。家長成長的速度,決定孩子康復的速度。
孩子是莊稼,家長是土壤,醫生心理咨詢師是化肥農藥。
需要家長學習心理學,比如看心理咨詢師、參加家長訓練營,或自己看心靈成長、人格健全方面的書,調整認知,穩定情緒,提高非暴力溝通能力,好好說話,以愛和溫暖滋養孩子,補充孩子心靈營養。
再簡單說,不要把兒子當成您的兒子,當成您的朋友就好。尊重他、接納他、理解他,不要批評他、指責他、控制他、評判他。他打游戲任他打,他不說話任他無言。您只管安靜地愛他、溫暖他、關心他、祝福他,照顧好他生活起居即可。
千萬不要試圖通過嘮叨、指責、威脅去改變孩子現狀。親測無效,只會讓親子關系破裂,還可能發生極端事件,反復情緒波動會加重孩子病情。
過度的嘮叨是毒藥,過度的擔心是詛咒。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吧。您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吧!
父母和子女之間最容易互相影響和感染,相信我,有父母愛和溫暖的滋養,有良好的親子關系,有父母的以身作則,假以時日,孩子會慢慢康復的。
給孩子正規的治療,父母做好自己,不要焦慮,靜待花開。
第三、家長微笑、閉嘴、放手,活好自己。
這兩者屬于系統工程。
專心致志活好自己的家長,認真工作、快樂生活,活得有勁、有趣、有奔頭,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言傳不如身教。家長人生美好的樣子,就是對孩子無聲的教育和最好的引領。
活好自己的家長,內心充盈、內在力量強大,愛滿自溢,就有能量做到微笑、閉嘴、放手。一天到晚忙著活好自己,哪有心力像24小時監控,愁眉苦臉、焦慮恐懼、兇言厲色地喋喋不休。
哎,唐僧念經,孫悟空頭痛欲裂。家長嘮叨,孩子大腦會受傷,會爆炸。
所以,正規治療重要,家長的學習成長改變也同樣重要。家長的表現,決定是增加藥效還是抵消藥效,從而決定孩子順利康復的時間長短。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9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