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不讀書來威脅父母買電腦,還有的威脅父母買衣服、鞋及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通過不讀書要挾父母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這個案例背后投射出荒謬的邏輯,我們思考:孩子為什么可以通過不讀書威脅到我們,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呢?我們反思:“我們在乎孩子讀不讀書勝過孩子本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所以才會構成這樣荒謬的邏輯。他讀不讀書是他的事。
①、在乎孩子,在乎孩子的感受、需要和健康,那么它構成的邏輯:我給你買電腦,不是因為你讀不讀書?是因為我在乎你的感受,我不給你買電腦,也不是因為你讀不讀書?我在乎你,在乎你這個人。而不是在乎你,在乎什么?媽媽在乎你的健康、快樂、你的感受。我之所以給你買電腦,是愛屋及烏。是因為愛你,所以給你買的電腦。也是因為愛你爸媽才不給你買電腦。這是一種情感邏輯,你的情感對象是孩子還是孩子讀不讀書的行為?。 ②、如果更在乎孩子讀不讀書?他對孩子而言構成一個邏輯,既然你在乎我讀不讀書勝過在乎我,“我就可以通過不讀書來要挾你,滿足我的需要”。 如果爸媽在乎的是孩子本身,那么孩子直接對應的也是父母本人。我如果買電腦,會讓爸媽不高興和為難,我更在乎爸媽的感受,就像你直接在乎孩子的感受一樣。他會形成一種對等關系。 我們給孩子制造了這樣的語境,他可以通過他自己不讀書,進而牽制你的行為、你的感受。 如果要解決問題:我們要把注意力轉移過來,真的在乎孩子本人、在乎他的需要、在乎他的感受、在乎他的朋友、在乎他的處境,我們能設身處地的替他考慮問題,慢慢的經過一段時間,孩子才能把注意力焦點從爸媽在乎的讀書上面變成直接在乎爸媽這個人,在乎爸媽的感受。這才是家庭里正常的關系。 我愛你,只因為你是我的兒子/女兒,而不是因為你學習好還是不好?讀書還是不讀書?我們愛的是你這個人。 你只有擺脫這個(讀書還是不讀書?)中間環節,我們才有可能跟孩子直接對話。現在孩子用讀書來威脅你,你就必須回答這個問題:你更在乎孩子,還是更在乎他讀不讀書?如果你更在乎他讀不讀書?對你的威脅就永遠能構成。因為這是你更在乎的,他讀不讀書這個行為是由他來控制的。那就能拿這個永遠來威脅你。 如果你更在乎孩子這個人本身,那么,他讀不讀書就威脅不了你?你不讀書,我也喜歡你,你讀書我也喜歡你,我買不買電腦都喜歡你。我給你買電腦,不是因為你不讀書威脅我的。我不給你買電腦,爸媽是怎么想的?是什么感受?你聽聽爸媽這么說,有沒有道理?可以交流一下,比如:打電腦,容易把自己打壞、眼睛打近視,做父母的哪有不心疼孩子的?我們把你健健康康帶到這個世界,最大的心愿是你健康快樂的活著。你將來做父母了,你也是這樣啊! 如果你真在乎孩子,直接跟孩子對話,就事論事就行了。說這個事,談自己的感受。孩子說:你不買電腦我就不讀書了。你不讀書了,爸媽也愛你。你不讀書,你不到學校去了,你不需要跟人交往,就能快樂!那也行啊。我們在家里面做你的朋友,跟你互動,跟你玩。 不要讓孩子讀書與不讀書來威脅我們,形成這樣的邏輯真的是很可笑,你相當于伸著臉讓他打。
總結:今天的案例是我們的注意力焦點,構成了事實,我們在乎讀書,勝于在乎孩子。還是你在乎孩子勝于他讀不讀書?我們要對自己有個直面靈魂的拷問。你到底在乎什么?結果是我們自己實行出來的。我們這一塊不變,你希望他那塊變,這個是很難的。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