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類的思維邏輯都是“急于解決問題導向”,人們都想立刻看到不良狀況的改善,身邊問題的解決。
但是,宇宙的定律并非如此,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老師與家長通常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結果導向”。
我們首先來看看經常沉迷于游戲當中的孩子,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我根據自己的親子溝通指導經驗,發現以下幾類孩子容易沉迷游戲當中:
1、學習社交挫敗
當孩子學習成績急速下滑,或在學校沒有朋友,他會認為自己是個糟糕的人,怎么努力也當不了好學生。
2、家中沒有溫暖
當家庭關系中夫妻經常吵架、冷戰,或父母過于注重事業,對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他會認為自己活著沒有價值,再“聽話懂事”也換不來全然被愛的體驗。
3、單親家庭背景
當父母婚姻關系破裂,孩子被寄養或成長于單親家庭中,他會認為自己不夠懂事且不夠獨立,經常感覺到莫名的罪惡感,常常自我責備。
4、父母情緒勒索
當父母情緒經常不穩定,孩子面對父母各種負面“情緒勒索”,他會認為自己不夠好、不重要,感覺不到足夠的安全感。

我經常說,孩子愛玩游戲,沉迷網絡的背后,真的不是因為游戲太好玩或者孩子的自制力差。
反而,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是他感到憂傷、孤單、煩躁時,幫自己構建的一座“安全港灣”。
同時,這也是孩子對內心痛苦的慣性應對方式—逃避痛苦,這是人的大腦思維本能。
但是,我們的家長是怎么看待孩子沉迷游戲的問題呢?我遇到的大部分家長都是這樣說的。
“孩子放假在家不愿寫作業,整天玩游戲、刷短視頻,我都急死了,該怎么辦呢?”
“老師,我該怎么跟孩子定規則,才能讓他主動地放下手機,按照假期計劃去學習跟運動?”
其實,這些家長面對孩子沉迷游戲,不是沒有想過辦法。比如:沒收手機、拔掉網線、跟孩子講道理、要求孩子必須外出運動……
可是這些方法,似乎都不怎么奏效。家長們更加焦慮了……
今天,我們暫且不談,如何解決孩子沉迷游戲問題。我要講一個很多人忽略的客觀事實:家長的持續過度焦慮,會逼得孩子玩游戲成癮!
去年國慶節,某位媽媽帶她兒子俊輝隨我們一同假期旅游,順便讓我勸勸俊輝不要再沉迷游戲。
媽媽告訴我,兒子俊輝15歲,從初一開始沉迷手機游戲,現在連上廁所、沖涼、刷牙這類日常生活細節都“手機不離身”。
俊輝這種狀況已經持續兩年了,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近又不愿意念書了,剛剛辦了休學,他就整日沉迷游戲當中。
任憑父母如何責罵、說理,或者給予物質誘惑,孩子都執著于網絡游戲中。父母幾乎都要絕望了。

我初見俊輝,他神色憔悴、注意力專注于手機游戲當中,孩子媽媽簡單介紹我以后,我就讓媽媽先出去等一會。
我在俊輝身旁,安靜地坐下,專注于自己的內在,默默地等著俊輝手中這局游戲完結。
半個小時后,俊輝抬起頭,挑釁地看著我說:“我媽媽想讓你來勸我放下手機,是嗎?”
“嗯,你的直覺力很厲害,你媽媽的確有這個意思。”
“那你還敢答應她?我不想聽什么游戲毀掉孩子前途之類的話。”
“媽媽以前經常這樣說你,你很不爽,是嗎?”
“是啊,她總是碎碎念,煩死人了!”
“俊輝,我小時候也很愛玩單機版游戲,那時我母親同樣經常嘮叨我,我當時也很煩啊,不過內心更多的是難受與無奈。”
俊輝不說話了,沉默了一會,突然問我:“那你允許自己的孩子玩游戲嗎?”
“肯定允許啊!連手機都是我給他們準備好的。”我說完后,把自己的兩個孩子叫過來,介紹給俊輝,讓孩子們互相交流一下玩游戲的經驗。
第二天,我們一行人前往著名景區黃河九曲十八灣,進入景區后,俊輝邊走邊玩游戲,我沒有吱聲,只是默默地陪伴他登高而行。
到了山頂的景區餐廳,我給三個孩子分別買了飲料與小吃 ,當我遞給俊輝食品時,我說了一句:“叔叔對你現在有個小小的要求,你吃完再認真玩,可以嗎?”
俊輝靦腆地點點頭,很快他吃完了,他沒有接著玩游戲,跟我小聲說了聲謝謝。
我問俊輝:“其實,你也不想整日玩游戲,有時候也會想應該停止了,只是你覺得日子過得沒有意義,暫時沒有辦法不玩游戲,對嗎?”
俊輝有些不自然,他的目光巧妙避開了我,然后不說話了,我知道孩子的心弦被撥動了一點點。
我接著問:“俊輝,叔叔很好奇,媽媽很堅定地認為你玩游戲成癮了,幾乎不可救藥,你是怎么看待媽媽這樣的說法?”
“那都是她胡思亂想的,她擔心我的事情可多了,要不是她,我現在也不是這個樣子!”

我沒有繼續跟俊輝溝通,因為他又開始玩游戲了。從景區出來后,我跟俊輝媽媽聊了許久,我感受到她的過度焦慮給我帶來的不適,于是,我教她如何通過正念來靜心。
我告訴俊輝媽媽,孩子沉迷游戲只是表面現象,它是孩子內在憂傷、孤單的情緒抑郁結果。如果家長不去照顧好孩子內在感受,是沒法幫助孩子走出這個怪圈的。
我同時也糾正了俊輝媽媽的偏執想法,不要想當然認為孩子上網打游戲超爽,并期待著每天這樣玩下去,孩子沉迷游戲的行為之所以持續,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很糟糕,沒救了,沒辦法擺脫。
俊輝媽媽相當不理解、不認同我的說法,她反問我:“難道我對兒子的負責管教錯了嗎?我總不能任其這樣無休止地玩下去,最后成為網癮少年吧?”
俊輝媽媽的思考過程代表了絕大多數家長的“腦回路”——在過度焦慮情緒控制下的負面消極思考模式。
這種“非此即彼”負面消極思考模式引發的最糟糕的作用,就是在看待人或事情的時候,會有絕對化傾向與害怕犯錯。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過度焦慮的媽媽群體,只是每個時代媽媽焦慮的內容不斷在變化而已。
比如,80年代的媽媽焦慮孩子偷看言情小說或武俠小說;90年代的媽媽焦慮孩子會追星;00年代的媽媽焦慮孩子不讀書泡網吧;現在的媽媽焦慮孩子沉迷手機游戲。
我認為,現在的孩子很多只是重度使用3C產品,借由遁入網絡游戲世界來尋求“自我保護”,因為他們沒有在父母這里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
如果父母只要有一方能夠直面自己的焦慮,通過正念或冥想之類的靜心訓練,讓自己面對孩子沉迷游戲時,始終做到“氣定神閑”,那么這個家庭的情緒能量池就有了“定海神針”。
當孩子內在這些對愛匱乏的感覺被看見、被呵護、被在乎、被照顧到了,整個人生因為具有踏實的內在感受,他將可以重新燦爛地揚帆出航。
最后,我希望家長能跟沉迷游戲的孩子真心實意地表達自己的愛:
孩子,不管你表現得好不好,你都是有價值的,我們也都愛你,且終身以你為榮。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