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玩手機(怎么教育喜歡玩手機的小孩)
小江父母平時工作比較忙,在他小的時候經常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基本上爺爺奶奶看他的時候就是看電視,看一天父母什么時候回家電視里什么時候演的動畫片。上小學之后,他又開始迷上了刷視頻和玩游戲。
只要有一點空,他就會把手機拿過來不是刷視頻就是玩游戲,而且沒有時間節制,只要在父母沒有發現的情況下,他可以玩半天。
因為對電子產品的癡迷導致他的眼睛現在已經近視了,成績是一塌糊涂。媽媽為了孩子的眼睛,也為了孩子學習更好,希望能幫助小江擺脫電子產品的控制。
您家是否也有一個像小姜這樣的孩子呢?每當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父母老把責任推給老人或者是推給手機。
其實孩子對電子產品癡迷,喜歡網絡游戲,喜歡刷視頻,是以下原因導致的:
1、空虛、無望的生活
咱們可以試想一下,一般孩子癡迷手機游戲,喜歡刷視頻,去看這孩子的成績,基本上這個孩子的成績肯定是在中下等的。對于未來他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想法,他可能就沒有想過我的未來要怎么做,只是今天過好了就夠了,而他所謂的今天過好了就是有手機有游戲,這就很棒了。因為刷劇和手機游戲可以幫助他填滿空虛的生活,而且無論是刷視頻也好還是玩手機游戲也好,都比上學或者是做其他工作要來得簡單。
同時孩子癡迷刷視頻和玩手機游戲也恰恰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因為面對現實生活,他可能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當下的現狀,他既不能讓父母多花點時間陪自己,也不能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成績好,有目標的孩子身上。在他看來,他當下的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這個時候孩子只能逃避到虛擬的視頻和游戲中去。
2、缺少父母的陪伴
控制感可以讓人感覺到安全,知道自己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就是對生活的最簡單控制感。但是孩子小的時候只有這個需要,卻沒有這個能力,為自己安排生活。所以他需要父母給他規定好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事情的做事方法是什么。
因此,孩子需要父母長時間的陪伴和示范。我們除了告訴孩子每一件事,每一個小時該怎么做。還要帶著他按照我們的規則去走,這樣才能緩慢地建立起習慣。同時在父母跟孩子一起做事的這個過程中,他感受到了來自父母對他的重視、期望和肯定。他才愿意去做父母希望他去做的事情。
我認識一對父母平時很忙,誰也不愿意陪孩子,但是對孩子的學業要求很高,回家看到孩子問的都是有關學習和孩子學習成績的事情。對于孩子他們選擇了用物質去彌補,最好的衣服,手機,家庭老師,然后期望孩子可以在學習上有所進步。
孩子則是三天兩頭的不去學校,打游戲,流連網吧。當我問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的時候,孩子留著眼淚說:“他們就知道學習,我就偏偏不學習,他們不是有錢嗎?讓他們用錢去解決吧!”
這個孩子其實就是用不上學來報復父母,父母看中學習,他就偏不學習。不是他原本不喜歡學習,而是當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他就會用父母不喜歡的方式去獲得!比如不寫作業,厭學和逆反。
3、讓人上癮的算法
無論是小視頻的推薦,還是網絡游戲的設計,他們都是根據人性上癮的算法來制作的。比如說小視頻,為什么我們會刷得停不下來?因為它利用了“嗑瓜子效應”,讓我們不停地在期待那個驚喜。開始他給我們推我們喜歡的,隔一會就來一個別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好奇心會被激發,我們還在想找我們更喜歡的,所以我們就繼續刷了下去。
相比小視頻的推薦,游戲的設計更是直抓人心,尤其是大型聯網游戲,孩子不但可以在網絡游戲中獲得關注感、尊重感,還有成就感,同時還能在里面找到人去傾訴自己的內心,父母不是沒有時間陪孩子沒有時間聽孩子說話嗎?游戲里有啊,孩子所有的心理觀需求幾乎都能在游戲里找到,他不喜歡游戲喜歡什么?
既然他們的設計就是為了抓住人心,那作為父母,我們如何才能把孩子引導回來?
1、時間控制
網絡時代的發展不讓孩子接觸手機或者網絡,這是不太現實的一個現象,尤其是現在很多孩子的作業也是需要通過網絡來完成的。如果使用得當手機也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助力。
所以我們并不是直接掐斷手機,你就不許玩手機了,你就不許上網玩游戲了,不是這樣的,我們給孩子制定一定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里你可以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但過了這個時間,你就得花時間去寫作業,去復習,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沒有做到,可能還會有相應的懲罰,比如說我們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拿走手機,讓孩子去為自己獲得手機的時間去努力。
2、興趣培養
孩子之所以癡迷手機游戲或者刷視頻,是因為他空虛,他沒有事情可做,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陪伴他去建立孩子的興趣,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情,當他有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他用了這個時間去做感是感興趣的事情,他也就沒有時間去刷手機了。
我家大寶就特別喜歡看手機上的小視頻,為了防止他看小視頻,在有大段的時間的時候,我會帶著他做折紙,最開始他是不太喜歡這件事兒的,因為他覺得把小小的一塊方紙疊成各種的形狀,挺難的,我是有鼓勵利誘,最后他發現當他把疊成的小物品當做禮物送給小朋友們的時候,小朋友特別喜歡他就愛上了折紙這個游戲!
3、樹立遠大的目標
想讓孩子遠離游戲,我們首先得給他樹立一個目標,讓他知道我可以為了某件事去努力。這個目標可以很遠大。
所以當孩子說想當宇宙飛行員,想做服裝設計師,面對他這些可能不太靠譜的目標的時候,我們需要把他這個大的目標分解成現在他能做到的小目標。
我家二寶特別想當一個服裝設計師。然后我就跟他分析說當服裝設計師,你首先需要會畫畫,你要畫畫得好,你還要會算數,因為你要計算用多少布料,所以你需要了解很多的知識,那這些知識現在從哪里得到呢,就是從你的學習上得到。
然后我們就設計了一個專欄。上面是他的遠大目標,服裝設計師,下面呢就是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畫一張小畫,讀一篇課文,背一首古詩。當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就會在這個紙上給他畫一個勾,這樣他會覺得做了這一點小事就距離他的目標又近了一些。
其實這個就是采取游戲設計的方式刷級,先從小的等級完成,獎勵,然后大的等級,獎勵。讓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能獲得成就感。所以他自然就愿意去做了。
4、了解真實的電競游戲之路
很多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對父母的一句話是,我將來就靠打游戲活著,我可以去參加電競比賽。父母這些時候是被氣得沒法沒法的,其實我覺得這個時候父母應該跟鄧亞萍學學。
鄧亞萍的兒子有一段時間也迷上了打游戲,但是鄧亞萍并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跟孩子生氣,反而跟孩子說,你要是真的對這個感興趣,你可以去走電競這條路,電競拿世界冠軍也是世界冠軍,沒什么區別。
兒子想想,覺得挺好,我喜歡!然后鄧亞萍就帶著兒子去了兩家頂級的電競俱樂部。讓孩子去看對方是怎么去訓練的,生活作息是什么?
結果孩子發現那些想要走電競之路的人,每天要訓練12個小時,比現在上學可苦多了,回家之后立馬跟媽媽說。不去了,我要好好學習。
我們可能都清楚把愛好變成一份工作的時候,它是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的,但是孩子并不清楚,他就覺得我現在玩游戲我玩的挺好,挺開心,他就覺得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當我們讓他看到真實的電競之路是什么的時候,孩子就會重新思考我未來的路要怎么走。
以上,只是引導孩子。遠離游戲的一些方向,真正做起來,父母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真正地引導孩子遠離游戲。
如果孩子對游戲已經癡迷到一旦把手機收走,孩子就坐立不安,心煩意亂,出現了游戲上癮的這種情況,可能父母已經沒有辦法引導了,這個時候是需要通過專業機構或者人員來進行干預的。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