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動物喻人
宋人王楙《野客叢書·以物性喻人》:“喻人作事有狐疑、猶豫等語,皆以物性言之。狐多疑慮,故曰‘狐疑’。……然皆喻其一端,惟狼之喻尤多,言其恣食則曰‘狼餐’,言其恣取則曰‘狼貪’,言其威顧則曰‘狼顧’,言其亂走則曰‘狼竄’,言其陸梁則曰‘狼扈’,言其專愎則曰‘狼狠’,言其不恤則曰‘狼戾’,言其不檢則曰‘狼籍’(現寫作“狼藉”),言其乖謬則曰‘狼狽’。”這種“以物性喻人”的造詞傳統影響很廣,如古人對動物看東西的神態觀察得很仔細,常常用動物的“看”來喻人,收到了形象生動的藝術效果。這類詞語有:
虎視 如虎之雄視,貪婪而兇狠。《周易·頤》:“虎視眈眈,其欲逐人。”
鷹視 像鷹那樣側目而視,比喻目光銳厲。《新五代史·唐家人傳》:“然其為人,輕雋而鷹視。”
鴟視 如鴟視物,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晉書·劉聰載記》:“石勒鴟視趙魏。”
鶚視 謂瞻視勇猛,如有所攫取,也借指勇士。《梁書·武帝紀》:“鶚視爭先,龍驤并驅。”
狼顧 狼行走時常回頭后顧,以防襲擊,比喻人有后顧之憂。《史記·蘇秦列傳》:“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
雞睨 比喻斜視。王褒《洞簫賦》:“遷延徙迤,魚瞰雞睨。”李善注:“魚目不瞑,雞好邪視,故取喻焉。”
鶴望 像鶴那樣企足延頸而望。《三國志·蜀志·張飛傳》:“思漢之士,延頸鶴望。”
梟視狼顧 惡視貌,痛恨之極。《吳子·勵士》:“今使一死賊伏于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害己也。”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2939.html